王庆峰

贵州独山县“烧掉400亿元”的新闻,已经在媒体上出现过多次了——盲目举债近2亿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耗资22亿元建设“独山版紫禁城”、大笔投资的大学城荒无人烟、年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但债务利息就超过40亿元……每次,独山都能引发舆论群嘲。

近日,一条自媒体发出的记录视频,让独山县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条视频全景式展示了独山县的“烂摊子”,比之一些割裂破碎的新闻案例,更有视觉冲击力。独山县方面紧急回应称,2019年以来,该县新一任领导班子针对此前因盲目举债、乱铺摊子遗留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烂尾工程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正在切实推进问题整改。

独山县真正展示了什么叫“失控式发展”。官方资料显示,“十二五”末期,独山县有贫困乡5个,贫困村74个,贫困人口59500人,大约占总人口的17%。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县委书记潘志立开始了借债求发展之路。当地以政府信誉为担保,成立多个融资平台,高息吸引投资人,短短几年间举债400多亿元。2019年,潘志立被“双开”,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里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不顾民生盲目举债上项目,导致政府债务风险不断激增。

“失控式发展”的背后,是对政绩的错误认识,反映的是一些官员追求“功成必在于我”,不顾现实条件追求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时至今日,虽然相关部门屡屡强调“政绩工程≠政绩”,但城建贪大求洋、乡村造“大景观”的现象依然零星可见。一些官员举债大搞“造景工程”“形象工程”,意图给自己主政生涯“戴高帽”。但事实证明,倘不充分考虑地方实际、不尊重发展规律、不经过科学论证,拍脑瓜追求大干快上,往往适得其反。

潘志立作为“全国最会借钱和最敢花钱的县委书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样本。地方脱贫攻坚、经济开发过程中,举债发展是一种常见思路。但举债作为一种重要行政决策,必须置于约束之下,才科学可行。如果迷恋“一把手”“一言堂”,很多决策难免信马由缰,甚至越轨、失控。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都是法定程序,地方政府需要严格遵守,切不可任性而为。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概而言之,“失控式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政绩观、发展观。为任一方领导,必须要为老百姓谋利益,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类似独山县的“失控性发展”,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