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极?

不是地理上的极,南极或北极。

从万米高空俯瞰,中国西南,巴山蜀水一极,风景别样好。

打开卫星夜景图,成渝城市群,愈显丰满,越来越亮。

这是一片让人期待、充满热力的极!

火热7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工地,机械轰鸣,车辆穿梭。相距300多公里的重庆,正积极推进第二枢纽机场规划建设。

中国西部,两个双国际机场城市,一直是热议焦点,必将更加引人瞩目。

✈2018年和2020年天府国际机场卫星对比图。

一贯赶超比拼的成都和重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这是发展极,增长极,是充满希望又肩负重任的极!

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题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6万亿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成渝两个国家级中心城市珠联璧合、协同发展,成为重要的增长极,为西部发展注入动力,将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6个多月来,川渝之间,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各个部门、各个市州区县、各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互动、签约,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层级之宽、范围之广、密度之高、气氛之热,前所未有。

上有谋划,下有呼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正如一轮红日,在中国的大地上,蓬勃而出!

1

建设双城经济圈,是重塑国家经济地理,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成渝地区凭什么可以成为第四极?

摊开一幅中国地图,答案跃然纸上。

从地形来看,整个中国呈现自西向东,逐步走低的态势;从陆海关系来看,西部是广袤的内陆,东部则面向大海;从幅员面积来看,西部广袤,但东部相对狭窄;从人口分布来看,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后称“胡焕庸”线,将中国一分为二。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线西北64%的国土居住着4%的人口。

↑ 人口流动趋势图与腾冲—黑河胡焕庸线。来源:百度迁徙

从经济总量来看,这一态势更加明显,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2019年的GDP只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

什么叫不平衡不协调?这就是典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谋划先后布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分别在我国北部、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3个重要经济增长极。而在广袤的西部,尚没有明确一个增长极,来带动支撑。

从这个背景来看,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重塑国家经济地理,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的需要。

换句话说,有了这个第四极,中国经济地理将从此焕然一新!

今后,在东、南、北各有一个增长极的基础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第四极的加入,中国经济将一改过去“三柱傲立,一角塌陷”的格局,形成“四柱擎天”的新格局。

不仅广袤的西部将拥有一个增长极,重要的是整个国家的发展将向着更协调更均衡的方向进发。

↑ 夜色成都。来源:航拍四川 

2

建设双城经济圈,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受此冲击,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型企业遭受严峻挑战,订单下滑、部分工厂倒闭……

在四川,有别样风景。今年以来,中欧班列(成都)在疫情期间保持常态化运行,多项开行数据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截至6月30日,中欧班列(成都)今年(上半年)累计开行936列,41347车,同比增加256列,12373车。其中,6月份,中欧班列(成都)开行数量达到2020年半年最高值,月度累计开行179列7931车,日均开行264车。

↑ 2月19日,满载电子设备的中欧班列从成都驶向荷兰。

纵观这些列车和商品,尽管出发地和品类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西部。

向西部去,一列火车的轰鸣中,藏着一个时代的走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对外开放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一直贡献巨大。

源源不断的出口不仅支撑了东部沿海的高速发展,也成为推动国家前进的重要力量。

↑ 立体重庆。来源:重庆日报

问题是,当遭遇特殊事件的冲击,比如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中国经济这趟列车,如何拉动?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给出答案。

他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激活并满足内需,这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的现实需求,更是着眼未来的长远之计。

激活内需,拥有巨大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的西部地区无疑是重点。其中,仅成渝地区人口规模就过亿,直接辐射西部近4亿人的大市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里距离海洋相对较远,从地理位置来看,处于整个国家的战略纵深之中。50多年前,“三线”建设的重点之一就落脚于此。

50多年后,川渝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再次被赋予重任。将国家新的增长极布局于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更将极大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

来源:微信公号“双城经济圈”

四川日报•川报观察特聘首席 梁现瑞

编辑 黄志凌 陈俊

校对 李旭

审核 方小虎 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