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明清古驿道究竟如何运行?官方史料往往寥寥数语,但在地方志上,关于古驿道的记载也十分鲜活。

荣昌陶博物馆馆长刘守琪是一位熟悉地方历史的专家。据他介绍,成渝古驿道东大路西段从隆昌、泸县与荣昌县五福乡的蒋家铺进人县境,全长22.5公里。东段由县城底塘铺路出东门打杵坳过沙坝子达离城4公里的板桥场,自板桥街行3.5公里至梧桐铺,又7.5 公里至峰高铺,自峰高铺东行7.5公里至石盘铺,又7.5公里抵大足邮亭铺。 东大路县城东段全程达30公里,路宽1.5-2米,宽敞平直,相向行不须让路。成渝公路荣昌县境段建成通车后,东大路石板多被拆除。

当年的古驿道上,通常5至7.5公里设一铺, 铺内有餐栈、茶酒店,供驿传人员及来往行商歇息。相比东大路这样的主线,荣昌境内的古道支线就往往只有约1米宽了。这些石板路往往依山傍水顺地势而筑,坡险坎陡,挑夫对面穿行,需隔山招呼让路。这些支线由县城通往各场镇集市,各场镇集市又相互贯通,形成网络。

刘守琪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前,荣昌城乡的贸易的往来,大多依赖挑夫和骡马驮运。这些挑夫大多系贫苦平民,长年从事担运以维持生计。他们将县境各地的大米、黄豆、生姜等土特产品长途挑至内江、自贡等城市,再挑回盐、白糖供当地坐商销售,一般一次往返需时8一9天, 能获40-50公斤大米的报酬。这些贫苦人民,大多自带饭食、沙锅、咸菜,一日三餐自做饮食,投宿住屋檐或住便利的客栈,每月往返三次,可收人入大米125- 150公斤,能勉强维持5口之家的生计。每值冬季农闲至次年春春耕前,各条古道上的挑夫日以千计,为当时劳苦人民谋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