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史晓露  张红霞

7月,走进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新建的食品加工厂内一片繁忙,34岁的何九江正忙着指导工人研制豆制品,“再过几天,工厂就能开工咯!”

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的食品加工厂全景(雷楚/摄影)

5年前,何九江返乡当起“新农人”,创办电商企业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卖货。

“90后”杨为民也把奋斗阵地从城里搬到了农村,他拿起摄影机对准山野的美景美食,在抖音上推介家乡的风土人情。

30岁的退伍军人杨天兵也放弃了成都稳定的工作,回到老家南江,从社区文书到村支书,3年来,他的工资翻了两倍。

……

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的食品加工厂内,工人正在研制豆制品(吕远平/摄影)

变化正在发生。当城市化进程加快,却有一批人逆向返乡扎根农村,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新观念,让农村不再失落,为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带来希望。促使他们留在农村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又能否在山区留得住?7月初,我们走进大巴山深处寻找答案。

政策引人:筑巢引凤打造归雁经济

盛夏时节,当我们进入界牌村时,国网巴中供电公司的电力工人正顶着骄阳为该村更换高压线。

“现在村里产业越来越多,特别是新建了一座食品加工厂后,用电需求特别大。”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介绍。

界牌村地处偏远,过去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电网建设历史欠账多、基础差,制约了产业发展。近年来,国网巴中供电公司积极推进农网改造升级,提高偏远地区供电能力,也为农村扶贫产业注入发展动力。

“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脱贫攻坚以来,家乡的路、水、电都不愁了,而且返乡创业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还有优惠。”何九江说,2015年他回到老家做电商,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我们村的老人们手艺很好,像腌腊制品、豆瓣酱、豆干,在网上卖得特别好,2019年我们的销售额达280余万。”今年他们又在村里建起食品加工厂,扩大村民致富渠道。“目前正在进行产品研发,等工厂正式投产,可以解决40—6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在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53岁的村民孙翠林也在3年前返乡开办农家乐,让她回乡的动机很简单,脱贫攻坚让村子大变样,“石头村”变身“童话村”。

“大石童话小镇”鸟瞰图(平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大石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路窄坡陡石头多,被村民戏称为“石头村”。“过去村上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青壮年都出去务工了。”驻村第一书记孙海峰领着我们在村里逛了一圈,现在通村公路连到各户家门口,在村庄的核心区还有一条商业街,街道两旁都是彩色小洋房。“这些主要是老百姓的住房,我们按照欧洲风情小镇的风貌经过了统一改造。”孙海峰介绍,2017年11月大石村脱贫摘帽,2018年5月,“大石童话小镇”儿童主题乐园开园,村民吃上旅游饭。

孙翠林的农家乐就开在街道上,“村里变化太大了,回乡创业也有政策支持。”2017年,孙翠林贷款20多万元把自家的三层楼房改造成农家乐,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县上专门组织了培训,我和30多位创业者去浙江的青田县参加了半个月的厨师培训,现在很多回头客。”虽然疫情给乡村旅游业带来不小的影响,但孙翠林并没有过分担心,“疫情慢慢缓解了,我们的生意也在复苏。”

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的“大石童话小镇”(平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巴中,像何九江、孙翠林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不在少数,近年来,巴中出台各类回引政策,在税收减免、用地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乡村振兴需要激活人才动能,面对农村“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的代称)的现状,既要通过优惠政策招引人才返乡创业,又要为人才干事创业做好服务保障,从而才能打造一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

产业聚人:拥抱市场孵化新经济

“这是我们打造的电商农业产业园——‘壁州创谷’,目前这里已经培育了20余家本土电商企业。”在位于通江县城的电商一条街,通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春根热情地向我们讲起他的“电商经”。

通江“壁州创谷”

2018年4月,浙江遂昌的援川干部张春根来到通江县挂职,也把遂昌的电商经验搬到通江。“通江农产品种类多,但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一直面临卖不出好价钱的难题。扶贫要见成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让农产品变成商品,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一场场电商资源对接会和很快拉开帷幕,浙江优秀的电商人进入通江传道解惑,通过举办电商培训活动和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大赛,一批优秀的本土电商人才脱颖而出,投身电商蓝海。如今,在“壁州创谷”内,已入驻电商企业、文创企业、农产品企业等40余家。

打包、装箱、填单……在位于通江县“壁州创谷”一楼的一间库房内,通江电商企业“深山食惦”的负责人苟兵贤正和工作人员忙着打包发货。“我们在当地贫困户家中收购农产品,再统一选品、包装,进行线上销售。”苟兵贤介绍,“今年疫情以来,业绩不减反增,现在每天有800单以上, 6月18日电商大促当天,他们更接到了6000多个订单。截至6月底,今年的销售收入已达380万元,而去年全年营收才150万元。”

通江电商直播

相比于卖农产品,90后杨为民有更大的野心——要把山里的美景推销出去。杨为民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2015年毕业后回家在县城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但今年5月起他把工作场地从通江县城搬到山里,几个同事每天穿着古装在山里拍摄视频。短短2个月,他的抖音账号粉丝量已突破22.3万人。“我们和几个景区已经达成合作,最近很多成都、西安的游客还跑到现场看我们拍摄,景区游客量增加了好几倍。”杨为民很有信心,“巴中的乡村旅游景区很多,但网红景点很少,未来大有可为。”

乡村振兴,除了靠政策扶持,还需要用市场思维指导工作。长期以来,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关键问题是没有解决销路问题,过去政府层面很少有人去研究市场,去思考如何变现。但种多少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卖多少。只有拥抱市场,解放思想,整合资源,让人才敢闯敢干,才能加快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的步伐,让农户守着田间地头也能致富奔康。

机制留人:改革创新提高经济政治双重待遇 

一路走,一路看,我们在南江农村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基层干部队伍越来越年轻,一些村干部并不是本村人。

群雁高飞头雁领,南江是如何让“头雁”飞起来的?我们在位于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的巴中村政学院找到了答案。

巴中村政学院

“2017年村 ‘两委’换届前,60岁以上的村干部占到了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多达41%,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2%。”南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苏伟介绍,村干部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

为了筑强基层堡垒,从2016年开始,南江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依托小河职业中学,开办长期(三年)、中期(一年)、短期三种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通过脱贫攻坚、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农村培养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

30岁的杨天兵是2017年的中期班学员。 2013年他从部队转业后曾在成都的战训基地当教员,但后来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决定回乡工作。2017年3月他成为了东榆镇(现为集州街道)跃进社区文书,一个月有2350元的收入。“刚到社区,对基层工作、矛盾纠纷处理都没有经验,参加完培训后收获特别大。”

2017年,南江县试点村党组织书记异地任职,解决有的村“人才过剩”、有的村“无人可选”的问题,以及村支书履职中的“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等问题。 2017年11月,杨天兵交流到公山镇五星村当党支部书记,化解了该村长达5年的土地征用补偿遗留问题,赢得了村民的认可。

巴中村政学院的学员在田间地头参加培训(资料图)

为了让基层人才留得住,南江县在经济和政治待遇上给予双重保障。“党组织书记实行  ‘兼职兼薪’,同时每年还有1.5万元的绩效报酬。”苏伟介绍,去年南江县将村支书的待遇提高到了2000元/月,如果兼任村主任等职务,算上异地任职的交通补贴,一个月的收入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而在政治待遇方面,每年从异地任职村党组织书记群体中定向招录一批乡镇事业人员,对聘期内三年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村党组织书记,优先推荐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

“现在我在村里身兼多职,一个月的工资有4410元,而且上升渠道畅通了,我们也看到了希望,干劲儿也更足了。”杨天兵说。

经过几年的实践,巴中村政学院已成为巴中培训培养一线基层干部的“黄埔军校”。“截至目前,我们开设6期中期班,400多名学员中有80%进入了村两委,100多人成为村支书、村主任,70%以上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村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10岁,农村基层矛盾比过去下降了30%以上 。”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校长、巴中村政学院校务委员李勇说。

对于贫困山区来说,要想留住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本土人才。巴中村政学院面向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在职村(社)干部等群体开展培训,一方面增强扶贫“末梢”战斗力,筑牢了基层战斗堡垒,另一方面,运用新的机制和办法让愿意留在农村的人才有了盼头,为脱贫奔康提供了可靠保障。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其余由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