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承玉 张序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大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保就业成为中央提出的“六保”之首,而在此之前,稳就业已是“六稳”工作之首。

服务业包括的行业众多,能提供既包含简单劳动又包含复杂劳动的各种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多、吸纳能量大。同时,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也更高,创造的边际就业增量远大于第二产业。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更强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就业稳定性更强。我省是人口大省、就业大省,面临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压力很大。2019年末,我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83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37.2万人,但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只有37.6%,仅比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高1.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9.8个百分点。省内各市州的服务业就业比重也普遍较低,只有成都市一枝独秀,但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中也不靠前。这一方面说明我省服务业整体发展还不充分、不协调,另一方面也表明,我省服务业可以拓展的就业空间还很大。

我省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原因一是服务业总体发展程度仍然不够,二是一些吸纳就业能力相对较强的服务部门需要强化发展。因此在恢复经济社会运转中,要继续发挥传统服务业在“保就业”中的功能,稳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发展。传统服务业由于发展较成熟、集聚效应较强、地域分布较广,仍然是我省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特别是能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压力。要继续发展我省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租赁和商务服务、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使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保就业”中发挥基础作用。

生活性服务业以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为内容,服务对象庞大、服务频次高密,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吸纳多层次就业能力强。应利用我省消费市场巨大的优势,积极发展美容美发、洗涤护理、日用品修理、房屋中介、物业管理、搬家保洁、宠物服务、家用电器车辆保养维修等居民和家庭服务,做大托育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等现代社会服务,拓展网店零售、快递服务、上门服务、外卖服务、配送服务、定制服务等新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注重发展线下生活性服务业的保就业作用。扩大养老服务业就业。我省老龄化十分严重,高龄老人、失能老人长期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需要大量人员,特别是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此外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也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便于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就业。提高家政服务业质量水平,要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和妇女组织、扶贫机构共同搭建家政服务员有效对接服务平台,引导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扩大其就业吸纳能力。

推进旅游业恢复发展。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又能与一二三产业的许多领域进行融合发展,间接就业能力很强。因此,发展我省全域旅游、文旅融合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应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快恢复全省旅游业发展,并持续推进、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发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科技研发、产品设计、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既是解决大学毕业生等高端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还能通过促进制造业等二产业发展,增加其就业吸纳能力。同时物流、会展等部分行业还可以吸纳大量中低端劳动力就业。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拓展我省就业能力的重点。

拓展新型服务业态。结合我省“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战略,重点发展会展、创意、总部经济、创业孵化、环境节能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售后服务和设备修理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现代物流、地理信息服务、远程教育医疗等新业态的就业能力。

提升人力资源和科技服务业。要鼓励发展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以活跃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就业;要把科技服务业作为吸纳大学生研究生就业的良好载体,结合我省特点,重点推进研发试验、信息资源、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科技文化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领域加快发展。

此外,许多服务业部门在此次疫情中都大力发展低接触型服务,着力构建或提升线上服务、远程服务、机器人服务、数字化服务的能力,以减少服务双方的面对面接触机会,增强疫情防控力。后期应继续支持新科技和新方式在服务业的应用。但同时也要看到,高接触型服务仍是必不可少的服务方式,是能够吸纳更多就业的服务方式,应该在保持这些服务的防疫抗疫能力基础上继续加以发展。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