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佐 川报观察记者 游飞

当下,正是高原牧民群众牦牛迁徙夏季牧场的时节。

7月4日,虽然是周末,但在平均海拔4800米高的德格县岳巴乡阿木拉村则纳山夏季牧场,牧民群众迎着季节逐水草而居,100多户牧民群众,迁徙近7000头牦牛,场面极其壮观。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牦牛生命大迁徙之中,当地公安民警一路护航,确保了夏季牧场迁徙初期草场纠纷零发生。

东经99度,北纬31度;延绵的草原铺成一片葱绿。意喻为“骆驼鼻子”的岳巴乡阿木拉村牧区,牧民“候鸟式迁徙”进入夏季牧场的转场时节。牧民群众携带家眷、毯被、食物和用具,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轮牧之道。沿着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的转场规律,他们要从海拔相对较低的冬季牧场迁徙到海拔更高的夏季牧场。

这次转场,有了另一种“枫警”---民警也来帮忙了。

“100多户牧民,近7000头牦牛,必须在几天时间里,全部迁徙到夏季牧场。”参与此次迁徙过程中的民警们透露。

则纳山夏季牧场,草场随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呈带状、块状分布;天然形成的草场分布图更像是为牧民群众量身画作。

婉延崎岖的牧道上,牛群连绵不断。“近则30来公里,更远的地方甚至达到60多公里,以最快的速度前行,至少需要两天。”牛群犹如候鸟迁徙,浩浩荡荡地从“冬窝子”转向夏季牧场,秋后又反向转场,年复一年。

牧民群众在前方引路,民警骑马“侧应”。空旷深远的大山,粗重的呼吸,还有清脆的马铃……一曲高原牧民的迁徙牧歌回荡在山水之间。

“转场时间要要选择在晴天进行,如果遇上下雨天,牛马很难前行。”据有经验的牧民群众介绍。

藏式锅盔和矿泉水。在包囊虫疾病严重的夏季牧场,这两种冷食物是最放心、最安全的。牧民和民警们席地而坐,斜目望远,一口接着一口往下咽。

依偎大山,延续着祖祖辈辈的游牧生活。今年32岁的布拥家是阿木拉村的一户牧民;据他回忆,15岁开始他每年都扮演着“牦牛迁徙”的领路人。在则纳山夏季牧场,他和民警谈笑风生间,迁徙历程的风雨镌刻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日行30多公里,安营扎寨。每一年布拥家都在这里定点住寨,渡过夏季游牧期。而他家,只是100多户牧民的缩影。

拥有三大夏季牧场的则纳山,地处新龙县、白玉县、德格县三县交界,每年都是牧民群众矛盾纠纷的重灾区。牛群越界、抢占草场、琐事摩擦……据达玛镇派出所民警介绍,近三年来,先后调解处理矛盾纠纷近30起。

“今年的牧场迁徙与以往不同,警察都赶来帮忙了。”今年以来,民警们用先后8次进山与牧民群众相伴,换取一场浩浩荡荡的平安迁徙。

截止目前,阿拉木村100余户牧民夏季牧场转场,已接近尾声。群山之间、苍翠草原、溪流湖畔......牦牛吃草,牧民山歌,温馨和谐的夏季牧场生活,构画出一幅柔美的迁徙曲谱。

图片由泽仁旦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