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殷鹏

火锅也能吃出低碳吗?什么样的玻璃会发电?跨国企业为何来四川造林?出口产品贴了什么标签?7月2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支持指导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等单位遴选了全省25个低碳发展优良实践案例。究竟有哪些案例入选?一起来看看吧!

1.光伏推广应用:川西地区光伏扶贫工程

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川西地区太阳能源资源丰富,是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的重点区域。根据电力消纳形势和电网接入条件,四川省将“十三五”光伏建设年度指标全部用于光伏扶贫项目,制定光伏发电扶贫意见,编制光伏扶贫实施计划,明确“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160.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村级联建)5.8万千瓦,保障22万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截至2019年底,完成2批光伏扶贫计划。

点评:本案例依托川西地区分布式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优势,开发利用太阳能,优化了当地用能结构,促进了村民收入增加,也为光伏社区、光伏村庄建设积累了经验。

2.绿色电能替代:国网电能替代助推电气化

2014年以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大力推动电能替代,涉及燃煤自备电厂替代、“煤改电”、页岩气开采“油改电”等21个领域。在全国首创燃煤自备电厂替代理念,通过全年全水电直购方式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替代,7家企业燃煤自备机组参与替代,攀钢集团30万千瓦燃煤自备机组停发替代,形成“企业少花钱、电厂少弃水、社会少排放”的多方共赢局面。推动港口“油改电”,建成泸州港6套40千瓦岸电充电桩,可满足12只船同时充电。推广火锅店“以电代气”,1万余家火锅店采用电炊具,年替代电量10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实施雅安市茶叶加工“煤改电”,促进茶叶加工自动化、智能化和清洁化。

点评:本案例依托四川丰富的水电,以电能替代为抓手,提高了生产生活电气化水平,促进了低碳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

3.瓦斯回收利用:广安市华蓥山煤矿瓦斯发电

煤矿瓦斯又称煤层气,富含温室气体甲烷。四川华蓥山广能集团瓦斯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在分散矿区兴建瓦斯发电站,利用煤矿抽采瓦斯发电。2016年至2019年,累计抽采瓦斯1.5亿立方米,利用瓦斯1.3亿立方米,平均利用率达82%,累计发电量1.37亿千瓦时。为有效开发利用低浓度(30%以下)瓦斯,2019年引进2台600千瓦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高效利用9%以上浓度瓦斯,运行功率达额定功率的90%。

点评:本案例在有效开发高浓度煤矿瓦斯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低浓度瓦斯高效利用,既实现了瓦斯发电可持续发展,又提升了煤炭工业低碳化水平。

4.生态循环农业:射洪市超强现代农牧园区

射洪市超强现代农牧园区分养殖区和种植区,年出栏生猪2万头、肉羊2000只、鸡鸭8万羽,种植面积5000余亩。其中,养殖区按照雨污分流、圈舍粪水干湿分离处理养殖粪污,配套修建钢结构中温式13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红泥软体储气袋600立方米、钢结构湿式气柜800立方米和田间沼液囤积池6000立方米。园区年产沼气31万立方米,年发电量12万千瓦时,可满足园区峰时用电,同时为200多家农户和园区食堂供应炊事用气。开展沼肥商业化运营,建立沼肥配送站,利用车接软管等设备,实现生猪养殖场和规模化种植基地之间沼肥异地配送。

点评:本案例按照循环理念,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实施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了种养良性循环,减少了化肥使用和甲烷排放。

5.循环低碳农业:广汉市秸秆全域综合利用

广汉市是四川省重要的粮食产业基地和油菜产业基地,也是四川省首批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2013年以来,广汉市逐步建立起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组织体系、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率先在四川省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建立完善的收储体系,设立秸秆收集运输专业合作社作为种植户和秸秆加工利用企业的中间纽带,种植户将秸秆交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合作社将收集到的秸秆运输至指定的秸秆收储点。建立科学的利用体系,推广秸秆还田改土,开展“秸秆—牲畜养殖—能源化利用—沼肥还田”、“秸秆—沼气—沼肥还田”等循环利用,引导秸秆基料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推广秸秆生物质燃料锅炉。

点评:本案例围绕秸秆全域一体综合利用,打通秸秆收、储、用的痛点和堵点,实现了秸秆生态化处理,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

6.林业碳汇开发: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

2009年,瑞士诺华制药集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四川省在清洁发展机制下最大的林业碳汇项目——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落地四川省凉山州。项目涉及凉山州甘洛、越西、昭觉、美姑和雷波5个县及申果庄和麻咪泽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克服自然环境恶劣等多重困难,经多年造林和持续性补植,种植冷杉、云杉、华山松等苗木2100万株,完成3900多公顷造林任务。

点评:本案例利用碳交易机制和国际资金,促进了山区生态系统修复,实现了边远地区生态价值国际化低碳化转化,发挥了生态扶贫的社会功能。

7.绿色建筑建设: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

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秉承绿色设计理念,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人居环境,荣获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布的绿色建筑LEED金奖认证、国家绿色建筑二星认证运营标识。大厦走道、电梯厅等公共场所照明采用节能、长寿命、无频闪、低功耗的LED灯具,在楼梯间采用人体感应自熄开关。建设39套日光导光筒系统,利用高反射的光导管把阳光从室外送到地下负一层进行照明。推广势能电梯系统,利用能量反馈器将势能转化为电能,节能效果可达设备自身耗电量的17%—23%。屋顶四角安装微风力发电机,年发电量1.25万千瓦时供大厦办公区照明。

点评:本案例集成多项前沿技术,将绿色低碳理念全方位融入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实现了节能降耗,营造了舒适办公环境。

8.新能建筑应用:中建材“发电玻璃”产业化

碲化镉发电玻璃是一种利用镀膜使玻璃变成能发电的新型建筑材料,弱光性能好、温度系数低,年发电量大。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研发出全球首块大面积(1.92平方米)碲化镉发电玻璃,荣获2019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新材料奖”。碲化镉产业化过程中,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建成集高度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于一体的大型绿色建筑材料制造生产线。目前,碲化镉发电玻璃已在攀枝花石墨碳工业园、成都市智慧治理中心、双流国际机场、九寨黄龙机场等示范推广。

点评:本案例创新研发零碳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和示范应用,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带来了新的选项。

9.甲烷减排示范:长安垃圾填埋气综合利用

垃圾填埋气是生活垃圾填埋后,在填埋场内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气体。成都市长安垃圾处置场处理生活垃圾量200万吨/年,具备实施填埋气综合利用项目条件。项目对长安垃圾填埋场区域填埋气进行收集、净化、发电,所发电量除自用外还上网销售。2019年,减少填埋场区1亿立方米可燃气体直排大气,发电机组年运行8000小时,年发电量2.08亿千瓦时,年上网电量1.76亿千瓦时。

点评:本案例通过利用垃圾填埋气发电,减轻了垃圾填埋场周边异味,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了“变废为宝”。

10.沼气回收利用:五粮液污水处理沼气发电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甲烷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利用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沼气发电项目规划11台500千瓦沼气发电机组,总装机5500千瓦。项目通过回收和储存污水处理站废水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经脱硫脱水处理后,进入沼气发电机发电,并就近接入电网。2020年5月,项目一期1500千瓦工程投产并网,一周发电17.72万千瓦时。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处理沼气量可达600万立方米以上,年发电量约1500万千瓦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2亿立方米以上。

点评:本案例通过回收、处理和利用白酒企业污水处理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也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11.城际绿色出行: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

火车是一种低碳高效的出行方式,按1人出行100公里测算,乘坐火车约排放二氧化碳0.86千克,是公共汽车的2/3、低耗油小汽车的1/30。2018年,成都、绵阳、德阳、眉山、乐山、雅安、资阳、遂宁8市政府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关于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快铁路公交化运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改造和运营。截至2019年底,成都至城市群日发动车由原128对提升至259对,提升102%,日均客流总量由原8.3万人次增加至19.2万人次,增长131%,平均发车间隔由原57分钟缩短至30分钟以内。

点评:本案例通过市域和城际铁路公交化改造和运营,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同城化的同时,丰富了便捷出行场景,改善了绿色出行体验,资源环境效益显著。

12.机场绿色改造: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省机场集团以打造全国杰出绿色机场为宗旨,实施一批节能低碳改造项目,年节能5.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节约能耗费用1亿元。实施机场地面车辆“油改电”,购置飞机牵引车、旅客摆渡车、飞机引导车等电动车164台。完成69条登机桥安装电源和空调设备,覆盖场内所有近机位,航空公司使用率达88%。实施航站楼、办公区等LED节能照明改造,配套更换远程场景智能开关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灯光自由调节。推广远机位光伏+远机位地面设备(GPU)系统,在机场站前停车场建设300余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点评:本案例围绕能效提升和电能替代,实施改造工程,带来了长期经济效益,提升了机场绿色化影响力。

13.智慧低碳交通:宜宾市智轨T1线

2018年4月,宜宾市规划局公示《宜宾市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线网规划》,规划由7条线路构成的宜宾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线路总长156.9公里,分三期建设。2019年12月,中国首条商业化运营智轨线路——宜宾市智轨T1线开通运营。智轨T1线全长17.7公里,设计时速70公里,最大载客人数307人,选用中车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车辆,采用电池方式供电,每次充电10分钟,正常运营续航里程可达25公里。

点评:本案例大胆采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实现了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融合,为大中城市发展大容量绿色公共交通开拓了新的方向。

14.新能汽车推广:成都市出租汽车纯电动化试点

2019年,成都市启动出租汽车纯电动化试点,多措并举推广新能源巡游出租车。广泛宣讲动员,回应问题诉求,消除企业对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顾虑。加强政策支持,实施财政补贴。优化出租汽车办证服务,对愿将暂未下线的燃油(气)出租汽车更换为纯电动出租汽车的巡游出租汽车企业,提前为其购置的纯电动出租汽车办理运营证件。设置统一规范的巡游出租汽车专用标识设施设备,待原燃油(气)出租车经营权到期后再投入运营,实现下线燃油(气)出租汽车与启用纯电动出租汽车的无缝衔接,并确保巡游出租汽车市场运营总量不增加,平稳有序高效推动纯电动巡游出租汽车更换。

点评:本案例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创新了出租车更新换代机制,加快了出租车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15.低碳社区建设:广元市芸香社区

广元市利州区芸香社区是四川省首批低碳社区建设试点,也是广元市首个统建还迁安置新型社区。芸香社区成立低碳志愿者服务队,编诵低碳环保顺口溜,配置低碳环保标识和宣传手册,让低碳深入人心。注重打造多功能低碳小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存放并共享公共物品。注重居民参与激励,定期开展低碳书画、低碳知识和废物利用制作比赛,评选低碳示范户。注重营造绿色出行环境,改造社区绿道,建成自行车停放点5处160平方米,实现扫码租车。注重畅通新能源微循环,建设400余平方米屋顶光伏发电板,年发电10万千瓦时,满足电瓶车集中充电、路灯照明等。

点评:本案例立足城市基本单元,围绕居民衣、食、住、行、用,统筹文化行为“软件”和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推广了绿色生活方式,提高了社区低碳水平,弘扬了低碳新时尚。

16.大型活动碳中和:论坛活动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测算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或购买碳信用的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净零排放。2018年,成都发布全国首个碳中和地方标准《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通过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700亩碳中和林,实施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碳中和,用未来20年森林碳汇抵消论坛产生的1387吨温室气体排放。

点评:本案例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增强了参与者低碳意识和绿色获得感,提升了活动绿色影响力。

17.零碳景区建设: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碳中和模式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是四川省首批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称号的景区,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2019年,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国内首创“碳减排+碳中和+碳披露”的零碳景区建设模式。引入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论证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利用行业领先的数字智慧景区优势,收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核算编制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报告。在广泛调研评估基础上,选择方法权威、国家认可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作为抵消产品。通过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碳中和服务平台购买并注销1534吨CCER,并发布碳中和实现声明,建成碳中和景区。

点评:本案例在优先实施低碳发展行动的基础上,采用碳中和方式,实现了景区温室气体净零碳排放,开启了旅游业碳中和先河。

18.低碳技术研发:等离子体焚烧处理三氟甲烷技术

三氟甲烷(HFC-23)是一氯二氟甲烷(R-22)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也是一种温室气体,主要用作生产低温制冷剂、电子工业等离子体化学蚀刻剂及含氟化合物的原料。2002年,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启动研发等离子体裂解技术,应用于有机氟高沸点残液的分解处理,关键技术获发明专利《一种等离子焚烧处理有机卤化物的方法》、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等离子体焚烧处理三氟甲烷技术”入选首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经过多年应用及改进,技术成熟可靠,分解效率高,成功应用于三氟甲烷处理。2014年以来,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年均销毁三氟甲烷超过700吨,年均减排三氟甲烷近6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点评:本案例通过减碳技术创新,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行业可持续发展。

19.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消纳

四川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自2016年12月16日开市以来运行良好。截至2020年5月,累计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1453万吨,成交金额约1.95亿元,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三。其中,2019年成交837万吨、同比增长113.20%,居全国第三,交易额1.29亿元、同比增长193.97%。一方面,因势利导错位发展,聚焦CCER市场,拓展风电、水电、户用沼气、林业等各类型CCER项目,资源遍布全国20余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广泛开展CCER科普和推介,依托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累计开展能力建设活动94场、参与11000多人次。搭建开放式碳中和服务平台,累计促进第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等20多场会议和2景区实施碳中和,注销CCER超过1790吨,相当于20余万辆私家车停驶1天。

点评:本案例运用市场思维,创新拓展消纳场景,优化提升交易服务,实现了公众意识提升和交易量跃升。

20.气候投资融资:兴业银行成都分行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紧紧围绕四川省经济发展特点,密切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以“一流银行、百年兴业”为发展目标,紧紧跟随总行建设“赤道银行”的脚步,大力支持四川省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发展,支持的项目和企业涵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轨道交通、循环经济等多个领域。2019年底,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超过250亿元,产品涵盖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标准债务融资工具、租赁融资、信托贷款等。支持的项目实现年节能20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34万吨。

点评:本案例将气候投融资充分融入绿色金融体系,践行“由绿到金”理念,推动了金融业务拓展,促进了地方低碳发展。

21.低碳咨询服务: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成都分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成都分中心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西南地区的分支机构,服务西南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客户。成都分中心依托总部和成都本地专业化技术团队,致力服务四川绿色低碳发展,相继为四川省提供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低碳工业试点园区能力建设、低碳产品认证试点、碳排放达峰路径及碳交易配额分配方法研究等技术服务,累计为四川省250余家次企业提供碳排放数据核查服务,为19家企业颁发39张低碳产品和碳足迹认证证书,为数十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项目提供审定与核证服务。

点评:本案例通过体系化的低碳业务咨询服务,支撑了地方低碳发展行动实施,促进了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22.低碳标准制定:《广元低碳旅游景区标准》

2017年,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广元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低碳旅游景区标准》,自2017年11月1日起实施。《低碳旅游景区标准》由广元市发展改革委(广元市低碳发展局)、广元市旅游发展委、广元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等单位联合研究编制,围绕低碳环境、低碳运营、低碳技术、低碳管理、低碳效益五大重点,对低碳旅游景区作出科学界定,首次提出低碳旅游景区建设通则和基本要求。

点评:本案例弥补了国内低碳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空白,将低碳景区从一种较为模糊的概念转变为一种具有现实操作性、制度化和标准化的景区治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为广元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增添了新动能。

23.碳标签推广应用:成都市出口产品低碳认证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开展出口产品低碳认证。成都市率先启动探索出口产品低碳认证体系构建。制定政策扶持,出台《成都市鼓励和支持开展出口产品低碳认证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建立国际化低碳产品认证标准、认证机构与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提出财政资金激励方向和重点。建立协调服务机制,成立成都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由成都海关技术中心牵头,联合知名认证机构为特色优势出口产业企业提供低碳认证服务。示范推广认证,截至2019年底,完成家具、鞋业、农业、光伏、药业、新材料、电气、新能源等多个行业的20家企业30个产品单元低碳和碳足迹认证。

点评:本案例立足本地特色优势产业,以前瞻性、国际化视野推进低碳产品认证标准、认证机构与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了外贸企业低碳意识,提高了应对新型贸易壁垒的能力。

24.气候变化传播:“碳惠天府”公益宣传品牌

构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惠天府”机制是成都低碳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2019年7月,成都正式开通“碳惠天府”微信公众号,创作内容丰富的科普推文,设置“碳寻蓉城”美景专栏,累计关注用户近四万人,发布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推文160余篇,阅读量累计超10万人次。以“碳惠天府”为品牌,启动系列“线上+线下”传播行动,制作公益宣传短视频在成都地铁一号线滚动播出,触达量300万人次/天。同步推出“我的城市低碳公约”创意灯箱海报及线上H5页面,邀请广大市民接力签署低碳公约,活动期间达100万曝光率。

点评:本案例依托“碳惠天府”机制,通过各类低碳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节能降碳的浓厚氛围,极大提高了公众绿色低碳意识。

25.气候信息披露: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

2018年,四川省印发《关于有序开展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提出分阶段推进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四川省披露工作紧密结合碳市场建设,科学安排披露范围和时序,加强披露内容形式规范引领,实施披露动态调度和考核,开展披露通报和评估。2018年,年温室气体排放超过13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率先开展披露,29户企业按时披露。2019年,披露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所有发电企业(含自备电厂),70多户企业全部按时披露,电网领域率先在全国开展全行业披露,覆盖约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点评:本案例以高碳企业为重点,突出国企示范作用,注重正面宣传引导,调动了行业和企业自主披露和规范披露积极性,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