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梦琳

数字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新技术的涌现,人们阅读的方式也从传统的纸质阅读进入到多平台、多形式、立体化的“新阅读”时期。

如何拥抱“新阅读”,对于四川出版人来说,是一道必答题。川内各家出版单位已在进行尝试,有一些成效,也有一些经验。

立足传统资源拥抱新技术

今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业造成不少冲击和影响,但四川教育出版社却逆势上扬,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都实现了增长。

这背后,是源于立足本身优势、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回报。

“我们从2015年开始就启动了数字业务的基础建设,整理了几十年来我们拥有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运作。”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雷华介绍,他们把拥有的以磁带和光盘形式存在的小学英语教材的音频资源,进行数字化,通过APP形式在移动端进行点读,非常受欢迎,年均纯利上百万元。

此外,最新前沿技术的应用如川教社推出的包括AR地理学科产品,还有AI(人工智能)融媒教辅等,都收获了市场效益与社会口碑。“疫情期间,我们上线了一个川教学习的综合学习平台,也是一次很有收获的尝试。”

作为四川出版生力军的天地出版社,去年也与音频分享头部平台喜马拉雅联合成立了天喜文化公司,打通纸质出版物与有声产品间的通道,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的“新出版”模式。“如去年共同出版的《汴京之围》,是基于音频出版成图书,不到一年销量已超10万册。”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监王华光告诉记者。

深度融合挖掘更多新业态

不少出版人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对出版造成了冲击,也带来了机会,可以挖掘更多的业态。

例如四川人民出版社打造的“盐道街3号书院”矩阵式融合出版品牌,在打造线上线下读物、周边文创产品、影视作品等基础上,未来还将把旅游资源也链入进去,提供更多元的文化服务。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专门成立了融合出版部,其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综合的线上内容平台,通过与学校院系合作,整合教学和学术资源,以出版社擅长的方式,向公众推出科普性线上线下读物。”另外还计划开发关于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等自有游戏产品。“还有大数据、区块链等应用。”

在王华光看来,出版社不仅仅是出版图书,而应该成为一个内容资源的集散地,通过与不同的新技术和新渠道的链接,把这些内容资源以更多形式和渠道发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