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评论员 刘柯

每到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总有人喜欢给股市投资算一个平均账,比如说今年上半年,有人算下来A股平均赚了1.62万元左右。于是很多股民吐槽,因为他们并没有赚钱,甚至还处于亏损的状态。

人均赚1.62万是怎么算出来的?用6月30日的流通市值减去去年年底的流通市值,然后除以A股的开户数。这个答案简单粗暴,都知道股市是7赔2平1赚,怎么可能用平均盈利来衡量投资效果?股市的参与者有不同的类型,他们是由一群各有特点的个体组成的,比如很多投资者就没有买持续上涨的白酒股,没有踩准节奏你就赚不到钱。好比股市有两个人,一个买了茅台,一个买了暴风集团,你一定要去平均,这不是很荒唐吗?

今年A股结构性行情特征非常明显,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从高价白酒股到高价大消费股再到高价科技股,都是机构抱团取暖炒行业龙头。而大多数个股却是持续下跌的,其中不乏估值不高、业绩不错,且总市值也不大的公司,让人费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市场存量资金有限,而上市资源又越来越多,场内资金顾此失彼。特别是对机构投资者来说,现在几乎都是一个操作思路,那就是抱团取暖,只做趋势好的有资金介入的公司,一起把股价堆上去,其它公司再好,也不去顾及,因为没钱去做。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比如,贵州茅台可以涨到每股1500元以上,但两市2、3元的公司一大批,而且其中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问题公司,很多就是因为没有资金眷顾,成了门可罗雀的冷股。而且越是便宜的公司,越没有资金关照,整个趋势就是一个台阶往一个台阶下,几年前有人说A股会港股化,现在似乎正变成现实。今年上半年有趋势性机会的就是半导体、芯片、白酒、医药等几个板块,其它的板块都成了鸡肋,而且就算这几个板块也是头部企业被资金照顾,连二三线企业都难以顾及,很多企业都是随波逐流。看看5G就很有代表性,这个被市场各方高度重视的行业,又冒出几个佼佼者?机构都“喝酒”去了,哪还有精力去描绘5G的美好前景?

资金的重心虽然都往优质高价股上集结,但炒作新股次新股的资金却不见少,一些业绩很快变脸的股票最后往往是一地鸡毛。特别是在目前A股处于审核制向注册制过渡的阶段,由于前期有大量的IPO排队企业,这些企业有的已经排了两三年,行业与企业基本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依旧可能登陆A股市场,这就不应该了。比如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已经有好几批企业了,这些都是基本面过硬的企业?有没有滥竽充数者?不能说注册制了一股脑全部甩给二级市场就行了,二级市场的资金是A股长期发展的基础,被整光了谁还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