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巍)夏至时节,放眼安州区千佛山,树树皆翠色,山山似青云。高高矮矮的山林间,千佛村村民张加银正在树下为黄连拔草,在斑驳阳光的点染下,成片墨绿色的黄连夹在色彩斑斓的彩林中,被洒上一层独有的生动灵气,好似一幅幅迷人的画卷。

年过花甲的张加银,儿子儿媳都在沿海打工,在家的老两口因无技术、无门路收入微薄。脱贫攻坚大幕拉开之初,该村的联系帮扶部门组织专人为他家制定脱贫计划,赠送了黄连、厚扑等中药材种子,还联系科技特派员专程上门指导,原来十来亩的林地实现了提质增效,有了产业“造血”后顺利实现了脱贫“越线”。

沿山而上,伴随着“嘟嘟嘟嘟”的声响,千佛村七组村民赵伦贵开着一辆满载木材的农用机车从山林间驶出,沿着新修的下山道路驶向山外的木材交易市场。赵伦贵感慨地说:“道路通畅了,木材下山直接就能换成钱,再也不用担心林子成材了运不出去,好木材不愁卖。”

说起现在的生活,老赵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去年大女儿出了嫁,小儿子刚刚上了初中,前几年洪灾时,他家原来住的老房子垮塌了,村上补贴资金帮助他在场镇上建起了新房,帮助他发展魔芋、黄连种植,闲暇时,妻子在山里打短工,每月能有千余元的收入,日子眼瞅着是越过越好。

“实现脱贫致富幸福梦,一方面要加大定向滴灌的精度,注重输血;另一方面则应注重激活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千佛村第一书记唐红如是说。

近年来,千佛镇结合开展“双联”活动与精准脱贫工作,坚持“菜单式”帮扶、“融合式”推进,注重扶贫资金、扶助对象、帮扶干部“三同步精准”管理,结合自身山区乡镇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以中药材种植为主的山区特色产业,通过整村连片扶贫项目的带动,依托“好医生药业”“春泉茶叶”“千佛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蔬菜等种养殖业,为精准扶贫工作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干细胞”。同时,借助得天独厚的红军长征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镇党委、政府联合区委宣传部、区教体局共同打造了2.5公里长的“红色走廊”,带领当地群众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一间间山间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初步形成了“春观山花夏纳凉、秋赏红叶冬踏雪”的特色旅游发展态势,让村里一半的老百姓都吃上了“旅游饭”,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人观光体验、休闲度假。

在帮扶贫困户逐步兴起产业和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千佛村还大建基础设施,新建垃圾池,安装变压器改造电网,绿化庭院进行风貌打造,硬化便民路、产业道,修建村级办公、文化阵地活动中心,并配备健身文体活动器材。

千佛村只是千佛镇精准扶贫有效帮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镇推行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靶向管理”,使扶贫方式从“外延扩大”向“强化内涵”转变,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对物不对人”向“到村到户”转变。在扶贫对象管理方面,建立了更新及时、扶需清楚、良性互动的社会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越线”的及时“出”,返贫的及时“入”,实现了贫困人口滚动式、动态化管理。

为了使扶贫工作精准到位,该镇还逐步建立完善了农村党员服务站、机关干部服务群众积分制、“干群帮扶连心卡”备案等制度,各区级联系帮扶部门抽调精准扶贫工作人员,每人一对一帮扶2-3户贫困户,要求帮扶对象不脱贫、帮扶工作不脱钩。

“现在,千佛村越来越美了!”看到贫困户改变了面貌,全村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村支书陈军感慨不已。

据了解,该镇全年新发展中药材种植3000余亩,发展冷水鱼养殖4户。东益、白果、德胜中药材种植实现规模化,万佛、宝藏、东益魔芋种植有序推进,川心天麻种植规模继续扩大,老望沟村的“红色走廊”渐成气候,千佛茶叶种植蒸蒸日上,全镇基本实现一村一品。

精准式扶贫模式推行以来,机关干部沾上了土气、接上了地气,工作的热情高了、劲头足了、作风实了。据悉,今年以来,仅千佛村的联系帮扶部门区委宣传部就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走访调研300余次,予以解决或落实事项20余项,累计慰问困难群众50余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00件,提供帮扶慰问资金9950元。贫困群众脱贫有了新路子、致富有了新技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免费培训课堂扎堆“取经”,为贫困老乡绘制了一张并不遥远的幸福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