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康锦谦、温竞华

正午时分,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藏族小伙阿次骑着电瓶车穿梭在高原小城的大街小巷忙着送外卖。阿次曾是贫困户,在扶贫队员的帮助下,今年3月开始了他的“外卖骑手”之路,目前已接单2000多,挣了1万余元。

和阿次一样,在四川甘孜州,成千上万的群众通过自己的勤劳脱贫过上了新生活。今年2月,甘孜州所有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记者行走在甘孜州,亲眼见证这片雪域高原上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湿地公园一景(6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尹恒 摄

民生改善日新月异

走进甘孜州人民医院的一间病房,因患包虫病刚刚做完左半肝切除手术的德格县的泽措,看起来心情不错。再过两三天,她就能出院了。4万多元的治疗费用,在医保和各项政策补助报销后,她仅需支付几元钱。

包虫病曾让草原农牧民闻之色变。泽措身体不舒服已有月余,但直到遇到筛查队下乡筛查,才查出包虫病。泽措说,一开始她特别害怕,但医生们都鼓励她不要担心。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甘孜州包虫病目标人群筛查覆盖率为98.01%,现有1万余名病人正在接受免费药物治疗,基本实现了“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应助尽助”。

以医疗条件为代表,近年来,甘孜州基础设施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地处高寒牧区的克日泽洼村是甘孜州理塘县的最后一个“通电村”。2019年底,记者走在即将通电的村子中,发现到处都在为即将发生的改变做准备。超市里崭新的收银机已安装到位、村口新建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刷上了新漆。现在,克日泽洼村的夜晚已亮了起来。当地干部王继江告诉记者,集中定居后村里通上电,给牧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带来“光明”前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甘孜州共建成通乡油路3696公里、通村硬化路21894公里,巩固提升985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改造提升4337个村电网和通信网络,11.3万农牧户住房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

产业发展点亮希望

对接飞行信号、装载新鲜松茸、校对起飞巡航……一架架无人机搭载着刚采摘的新鲜松茸,从甘孜州雅江县不通公路的大山上腾空起飞。48小时内,这些珍贵的食材就会出现在中国各大城市的消费市场。

雅江县盛产松茸,远销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地,现在成了著名的“松茸之乡”。一家电商企业瞄准了“商机”,通过与当地合作,参与松茸“第一公里”的运输,用无人机改变了过去当地菌农“摸黑上山采松茸,下午背松茸下山,来回半天”低效又危险的状况。

在滑子菇棚房里,记者见到了35岁的贫困户泽仁志玛。她原来在家务农,因为丈夫身体不好,两个孩子年幼,经济负担相当重。“到雅江松茸产业园后,我学会了技术,现在在园区实验室育种、在棚子里采滑子菇,一年能有近3万元收入。”泽仁志玛平时还上山采摘松茸,通过产业园收购松茸增加收入,她家在去年脱了贫。

泽仁志玛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松茸产业园内采摘(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尹恒 摄

旅游是甘孜州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甘孜州持续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天堑变通途,一条条“云端高速”的建成打通了老乡们的“致富路”。2019年进州游客达3300余万人次,不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37岁的泸定县人张雪峰前几年回到家乡,用打工所挣的钱修了一座家庭农场,通过苹果树套种中药材,一亩地每年能有3万元收入。“下一步打算把老屋装修装修,搞旅游接待。”张雪峰计划着。

生态建设美丽蝶变

几十年前在稻城流传着一句话:稻城门口站不得。“那时候稻城生态环境不好,气候干燥、土地沙化,风吹得人受不了。”稻城县副县长思子热太告诉记者,“我们稻城人种了30年的树,把家乡变成了园林般的城市。”

记者放眼眺望,看到县城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在西边山坡上,有一行由云杉组成的醒目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通过创新生态惠民模式,稻城县亚丁村等一批全县最落后的村落变为县域最富裕的村落。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呷拥社区居民扎西欧木将自家四层楼的老屋出租给商户,老屋被改造成精品民宿后生意红火,扎西欧木每年能得到50万元的租金。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甘孜州以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等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4.36亿元,完成山植树145余万亩,路种花2200公里,河变湖(湿地)3万余亩。

在甘孜州道孚县,一座“康巴高原植物园”正进入最后施工阶段,预计今年就能完工开业,“还没开始营业,来植物园观光、赏花的游客就不少了。”植物园负责人何行铭告诉记者。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康巴高原植物园”内,设备操作员在操作自动浇灌设备(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尹恒 摄

正在园地里除草的索拉旺姆对未来充满期待。她告诉记者,现在她正努力攒钱,想把自家屋子改造成民宿,接待以后来参观植物园的游客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