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观察 邓林灵 川报观察记者 何浩源

6月30日晚,桌子上摆着南瓜稀饭、炒豇豆和南瓜,杨春林和他的老伴、两个儿媳妇和四个孙子孙女等3代8口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杨春林,今年74岁,家住广安市中桥美好家园,是一名老党员。从1989年开始,由于为人实诚,在乡里乡亲面前“说得上话”,他一直任中桥街道解放社区(原解放村)4组组长。杨春林一家有10口人,因为拆迁赔有3套房,他跟老伴李有兰住在一起,大儿子杨天明和二儿子杨天广两家又分别住在另外2套房,均在同一个小区。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后的20多年,他们一大家子一直在一张饭桌上吃饭,从没为买菜等琐事吵过架。

在杨春林家的客厅里,一条4米长的条凳沙发最为醒目,可坐近10人,也是平时他的两个小孙子孙女玩耍的地方。沙发对面贴着一张2020年的日历,上面写着“和家兴旺”,贴切杨春林的治家之术。日历与饭桌仅一墙之隔。

奉献:三代人相互理解 不摆老人架子

“爸爸,有没有什么衣服需要洗的?”29日下午,杨春林的大儿媳妇带着刚放学的小儿子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搜罗两位老人待洗的衣物。杨春林的两个儿子常年在外省务工,他的两个儿媳妇在广安上班,下班之后就会帮着他们做做家务。

“我们一家很和睦,儿孙都很孝顺,全家都很齐心。”杨春林和李有兰提到家庭情况时,一直是笑呵呵的。杨天明和杨天广成家立业有了小孩20多年以来,妯娌之间关系好,子女之间也一起长大,有事也一起商量。

杨春林认为,根据他30多年的村社组长基层工作经历总结的经验,“不摆老人架子”,“摆正长辈态度”等是家庭和睦的关键因素。他参与调节的大部分家庭纠纷涉及到家庭经济矛盾和长辈对晚辈包容理解,晚辈对长辈赡养之间的矛盾,“有些喜欢摆老人架子,不理解晚辈的难处”。

杨春林就不喜欢摆老人架子。他和李有兰虽然每个月都领有1000多的养老保险,但趁着精气神好,杨春林每天还打理打理自己的半亩地,种些蔬菜,一部分自家吃,一部分在家门口的临时菜市场售卖。为子女以后的生活增加一份保障,2013年,杨春林还用儿子儿媳交给他保管的钱,给两个儿媳都买了城乡养老保险。

“现在每天还会接送读小学的小孙子和小孙女,他们俩妈妈没空的时候,我就辅导作业。”杨春林介绍,平时有空,儿媳妇也会帮助他一直下地种菜,在菜市场卖菜。

传承:弟兄团结 大家庭相处和睦

杨春林还有6姊妹,他是大哥,都住在1个小区。平时他们很少窜门,但一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决定,他们就会聚在杨春林家,一同商量。

“只要兄弟之间团结,就能一起战胜困难。”杨春林介绍,几年前,他的七弟患病做手术缺钱,在他的召集下,整个大家庭共同商量无意见之后,决定他们六兄妹每户出1000元,其余侄子侄女辈每户出500元。就这样,他们一个大家庭凑出了给他七弟治病的钱,顺利完成手术。

杨春林他们还在家庭聚会上做文章,增进家庭交流的机会。因为家族人多,往年春节时,各个家庭都是在初二、初三相互窜门。3年前,根据家里面年轻一辈的建议,他们整个大家族50多口人,决定将每年春节的初四作为家庭聚会的日子。

聚会的资金按照“两头不出,中间出”的原则,由有工作的年轻一辈给钱。在初四当天上午,杨春林他们会先去其父亲的墓前拜祭,中午则约一个饭馆相互聚会。杨春林介绍,“在吃饭前后这个期间,老一辈可以拉家常,年轻一辈也有了难得的相聚相识的机会,增进家庭之间的情谊。”

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也在孙子孙女一辈有了验证。杨天明的大儿子杨在洪和杨天广的大女儿杨丽,一同长大。在家里,他们帮助做家务,在学习上,他们相互讨论,共同进步。如今,杨在洪已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杨丽则明年从成都旅游学院毕业。

摄影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