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四川日报第10版

大山深处的特补乃乌和甲甲沟村的巨变,是新时代镌刻的一座碑。

这是一座里程碑。这标注着彝族这个古老民族进步的脚印——从高山深谷到河谷平坝,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从旧俗陈规到现代文明,和4年前相比,这两个村庄除了名字没变,其余都在翻天覆地的巨变之中。

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对口帮扶的凉山州普格县甲甲沟村村景。

这是一座纪念碑。特补乃乌和甲甲沟村的巨变,是彝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写照。它见证了“全面小康,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家庭”的庄重承诺;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在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对口帮扶下,今天的凉山州普格县特补乃乌村,有了“小康”的模样。

作为两个村的对口帮扶单位,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烟草”)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践行央企责任,高端站位、高点起步、高位推动,全力以赴完成历史使命。

岂止这两个村。近年来,四川烟草按照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政治责任,启动实施“581扶贫惠民工程”——用5年时间,投入8亿元,参与帮扶100多个幸福美丽新村。

100多个村庄,也是100多个战场。在脱贫攻坚这个特殊的战场,四川烟草要面对“贫穷”的缠斗,也要应对自然条件、历史问题、思想观念、社会矛盾等多重问题的“围困”,还要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移风易俗等领域聚力“攻坚”。

“贫”怎么脱?“困”如何解?“坚”怎么攻?“帆”如何扬?在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四川烟草探索出一套有关脱贫攻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脱什么“贫”?

“贫穷”的根源不是缺资源,而是缺乏对资源的发现和变现的能力。解决之道,是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

“地头价,每斤10元”。进入夏季,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的草莓进入收获季,每天都有外地商家到基地来购买。

去年初,经过多次沟通,河北一家农业公司在姐把哪打村投资建设了1000亩草莓和生态蔬菜基地。按照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20元计算,年销售额可达4000多万元,纯利润几百万元。

这个基地带给当地的收获是多元的。以布格子作来说,她租给基地三亩土地,每年可得到1500元租金,同时,她经常在基地打工,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就这两项,足以支撑全家脱贫。

不只有冬草莓。最近几年,当地先后发展起玫瑰鸡、冬草莓、高原菜等几大产业。一到周末、节假日,各方游客慕名而来,吃玫瑰鸡,品夏草莓,买新鲜蔬菜……原本贫穷落寞的姐把哪打村热闹了起来。

姐把哪打村,是四川烟草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贫者,少也”。历史上,海拔2000多米的姐把哪打村是一个不毛之地,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生活贫苦。

作为对口帮扶单位,四川烟草接到任务后,除了大张旗鼓地改善居住、交通条件,一个核心任务是为当地找到合适的产业。通过认真调研,他们发现,导致姐把哪打村贫穷的,不完全是物质财富的匮乏,而是对资源的认识和变现的能力有所欠缺。比如,当地虽然缺乏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但是阳光灿烂、生态良好,适合发展高端有机农业。

烟叶产业让四川泸州少数民族农民受益。

在此背景下,四川烟草把高原蔬菜种植、畜牧业作为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目标确定后,他们又四处招商引资,先后引来昭觉农投公司等几家企业,发展起千亩玫瑰基地和下游深加工企业,以及千亩草莓基地、有机蔬菜基地和鲜花饼食品加工企业。

除了烟叶产业,“彝香菇”也是特补乃乌村扶贫主导产业之一。

最妙的是玫瑰基地。花可以看,做旅游业;下游做深加工,生产玫瑰精油;花瓣做鲜花饼;玫瑰园里还养出了“玫瑰鸡”。一朵玫瑰花,串起了一二三产业,花的价值被放大了好几倍,进而带动了当地脱贫攻坚事业。

不只在昭觉县。在普格,在喜德,在乐至,在安岳,烟草公司走到哪里,就把产业扶贫的理念、方法带到哪里,就把脱贫攻坚的动力激荡到哪里。

解什么“困”?

“小困于墙,大困于山”。解“困”的关键,不仅在于住上好房子,更重要的是对整个人居和生态环境的整体重塑——“建房子”与“挪窝子”并重;“改面子”与“换里子”兼修;“修路子”与“换脑子”一体。

当下和过去,凉山州普格县特补乃乌村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

过往的特补乃乌,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海拔高、地势险、气候差。不仅如此,绝大部分村民居住的房屋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甚至相当部分是人畜混居。

脱贫攻坚,住上好房子是实现“四好”之首。问题是,仅仅住上好房子就够了吗?

四围之中,没有出路,即为困。“困”住特补乃乌的,不仅仅有破败的围墙,更有险峻的大山。

于是,一道选择题摆在了对口帮扶的四川烟草面前:是就地建好房子,解小困,还是从大处入手,易地搬迁,彻底改变当地的人居环境?经过反复权衡,特补乃乌村选择了后者。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补乃乌整村搬到了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

四川烟草行业援建的水源工程——宜宾市筠连县后沟水库。

在这一过程中,四川烟草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协调推进新居建设、基础设施、综合工程、产业扶持等四个类别25个重点项目,挪窝子、建房子、修路子、设厂子……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特补乃乌村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发展烟叶产业的带动最为抢眼。四川烟草投入资金747万元,整理烟田651亩,修建机耕道、沟渠、管网、水池27项,打造新能源烤房20座,特补乃乌村种烟农户亩均收入超过3000元。

在硬件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四川烟草更强调“软”“硬”并进、“内”“外”兼修,整体重塑特补乃乌的人居和生态环境。

首先,在当地组建“乡村物管队”,负责村子后期的日常管护,包括公共区域的垃圾清理运输、公共设施的维护等。初期由帮扶单位负责,后期要逐步实现村民自己负责、自己管理,以此来破解乡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的痼疾。

其次,在建好幼儿园的基础上,把更多精力投向教师的素质培训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四川烟草多次组织当地教师到成都进修培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教学质量,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此外,还在当地大力开办农民夜校,对当地居民进行职业培训,比如厨师、焊接、建筑等方面的工人,推动居民积极就业。

站在村口,一个崭新的新村跃入眼帘,一排排白墙黄瓦的小楼旖旎在青山绿水间,整洁的柏油路、漂亮的路灯、现代化的幼儿园、干净的供水站、污水处理厂一应俱全。

“特补乃乌村是省级‘四好新村’创建的典范。”曾有省委领导如此评价这个大变样的彝族新村。

岂止特补乃乌村,这样的项目和变化,基本是烟草对口帮扶村落的“标配”。在甲甲沟村,2018年以来,四川烟草安排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在烟叶产业升级、住房建设、幼教点提升、太阳能路灯安装、文化广场建设、环境绿化与整治等方面整体推进,对全村进行了从里到外的立体重塑。

攻什么“坚”?

相比起恶劣的自然条件,横亘在帮扶单位面前更顽固的堡垒,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思维观念。以涓滴之力去“融化”意识的“坚冰”,是另一种意义的攻坚。

一头猪,10道菜,几桌客——这是喜德县红莫镇树库村吉日瓦方今年的升学宴。放在以前,不杀几十头牛羊,请几十桌客人,收不到场。

明里高兴,暗下伤心。一场宴席,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很多家庭为此背上沉重的负担。

和修路建房只用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相比,这些陈规陋俗在当地绵亘千年,是难以融化的“坚冰”。融化这些“坚冰”,来硬的不行,花钱更不行,怎么办?对口支援的四川烟草人在思考。

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很多群众操办宴席,会遇到场地和餐具不够。顺势而为,他们花钱建起公共文化广场,并配备厨房和餐具。村民纷至沓来,却发现得到的不只便利,也有约束。在帮扶队的倡议下,一份村规民约正式出台,其中之一,就是限制红白喜事的规模。

从“大操办”到“小而美”,从坨坨肉到回锅肉,婚丧嫁娶走到公共广场,摆脱的不只是场地的逼仄,更是大操大办的沉重负担。

“花小钱办大事。”几万元建一块公共广场,为乡亲们每年减少的负担是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元。

类似的案例还多。四川烟草对口扶贫的任务到哪里,他们就“不计成本地投入”,尽最大努力改善当地的住房、道路、产业。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省烟草行业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在精准扶贫上安排投入资金近3.24亿元,实施扶贫项目500余项,再加上烟叶基础设施投入,共计8亿元。

一边“施巧力”,建一个小公园,添半块球场,加几个健身器材,建一个污水处理站……正是这些小而微的设备,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习惯。

这正是当前脱贫攻坚急需要的。面对横亘多年的深度贫困,既需要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力”,注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对于那些陈规陋俗,又要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力”。

在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在烟草行业派出的第一书记引领下,当地出资2万多元,设立幸福基金,老百姓只要在清洁卫生、团结邻里、勤劳肯干等方面做得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能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就可以在村里换成不同的生活用品,比如一桶油、一袋米。

“跳一跳,摘到桃子。”几万元的幸福基金,带来的是大变化,之前村里垃圾成堆,赌博成风,好吃懒做大有人在,现在通过带动,这种现象大大减少。

扬什么“帆”?

推进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纪工程”,是央企践行“六种力量”的具体实践。

在脱贫攻坚一线,四川烟草党员干部总是坚持在自己的工装上,佩戴一枚鲜艳的党徽。

“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站得出来”,一身烟草工装,一枚鲜红党徽,彰显的是四川烟草作为国企践行自身使命的责任和担当。

“烟草行业作为国有企业,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行业的价值追求。”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李恩华表示,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坚定不移紧跟党中央部署,落实烟草行业脱贫工作方针,把握新形势、谋划新目标、实现新作为,助推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新作为,站位要高。四川省局(公司)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地市级局(公司)成立了助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部由一把手任组长,各单位扶贫工作队伍稳定有序、责任到人,始终保持强有力的专职帮扶力量。

——实现新作为,谋划要远。不见子打子,而是着眼长远,从全局和长远进行系统谋划。从2016年开始,四川烟草就制定省、市、县三级联动帮扶规划,启动实施“581扶贫惠民工程”。

——实现新作为,管理要严。制定下发《四川烟草商业系统精准扶贫捐赠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编制项目预算,严把项目投入方向,确保项目预算得到有力执行。

——实现新作为,队伍要强。仅2018年,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新选派人员53名,成立驻村工作队25支,统一调配到13个县市的25个贫困村开展为期三年的全脱产驻村扶贫帮扶。目前,全州系统共有专职扶贫干部75人,兼职扶贫干部65人。

——实现新作为,投入要重。五年多来,面对依然严峻的扶贫任务,他们在扶贫“主战场”凉山州安排投入7.6亿元,重点围绕烟叶生产、彝家新寨、道路交通、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脱物质与精神之“贫”,解大小之“困”,攻观念之“坚”,扬使命之“帆”。

这,就是四川烟草践行脱贫攻坚的答卷。

图片由四川烟草专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