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其中,年富力强、思维活跃、热爱农村、知识丰富的返乡下乡大学生,构成了乡村振兴人才主力军。他们中,有“女承父业”的新经济带头人、有精通农村电商的新业态领军者和紧跟潮流的新农村土专家。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振兴有我  ‘乡’信未来——关注乡村振兴中的返乡下乡大学生”系列报道,聚焦返乡下乡大学生的新面貌,展现乡村振兴的新变化、现代农业的新发展。敬请垂注。


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微生物菌剂要如何施放?土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2月10日晚上,一年中的农闲时分,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却闲不下来。去年,合作社开始尝试有机农业,她托人介绍了专家,正在微信上请教。

春节前,她还和几位农技人员在田边学习了无人机植保技术。这位“90后返乡女大学生”,是如何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农民”的身份转变的?作为新时代农民,她为这片田野补充了怎样的新鲜血液?

耕好的育秧田

跨界务农

在田埂边刷新身份

“叔,记者采访来了,准备一起去地里看看。”路上,王伶俐亲热地打着招呼。

7年前,从成都师范大学统计专业毕业刚刚返乡务农的她,远远没有这么熟络。

“种地有前途。”身为崇州市首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父亲常对王伶俐念叨。先在临街的铺子卖了2个月大米,又在育秧现场巡田、在麦子收割时当起了监工。在太阳下暴晒了几个月,王伶俐离自己“办公室里吹空调”的职业规划越来越远。

“作为农二代的我都不回来,那以后谁来种地?”看着缺少年轻面孔的家乡,她最终回到了养育自己的田野。

虽然长在农村,但身为独生女的王伶俐并不会种田。与其他人相处也“特别直、特别硬。”一次,王伶俐在麦子收割现场和一群捡麦穗的村民吵了起来,回到家,她反思,“是不是该转变一下思路,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要成为真正的农民,得到认可,王伶俐深知自己还欠缺实战经验:“但我的优势在于懂学习,接受快。”相比“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职业经理人需要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卖到哪”的问题,“农业CEO”成为了王伶俐的努力方向。

3年时间,王伶俐出没在田间地头,恶补农业知识,取得了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管理起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和1家农机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吸纳农户1500多户,年经营收达1000万元。刚回家时那种疏离感开始消散,她真正回到了田野。

规模化、机械化

把粮食种得更好、更安全

改变,不止发生在王伶俐自己身上。

小时候,王伶俐觉得麦田特别大,能把小小的自己吞没,“秧好像永远都插不完。”村里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地里。收上来的粮食,没有烘干房,就在车少的路上铺开晒。

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得“小田”变成“大田”,为农机运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农民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最忙的时候统共也就几十个临时工,每亩地每天还节约了上百元人工费。除此之外,她还筹建了一个烘储中心。

合作社在田的麦子

工作也不总是一帆风顺。

去年,王伶俐促成了一笔订单,由一家公司统一收购水稻,但收款、分红可能要到11月底。时间晚,看不到现钱,父亲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一样的粮食,价格卖的更高了,有保底,心也不慌。”王伶俐打起了迂回战,反复强调“订单农业”的好处,一家一户地解释。最终,2021年,杨柳合作社入社农户每亩分红812元。

“她到底会不会种地?”王伶俐再没听到过这些声音。前不久,她遇到一位颤颤巍巍的老爷子,让她赶快去查看猪场背后的麦子,有杂物堆放在那里。“大家都很信任我们。”感动之余,王伶俐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些。

参加职业经理人的会时,王伶俐还发现,在台下坐着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种地真的有前途,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2月11日,田里的小麦已经长到膝盖处,久违的艳阳高照,王伶俐心里也放晴了:“这下能长得更好喽!”春耕备耕已经打响,她还要继续学习有机农业的相关知识。

“‘怎样种出粮食’已经落伍了,‘怎样种出更好、更安全的粮食’才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王伶俐再一次迈上了解释的道路,这一次,她有十足的信心。

对话王伶俐:

父亲是我的引路人,但路也要靠自己摸索

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2月11日,记者在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见到了职业经理人王伶俐,2015年大学毕业之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

记者:父亲在你的职业选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王伶俐:返乡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父亲潜移默化的结果。

一切的开始是高二的某个周末,一到家,妈妈就向我“告状”,说我爸要弄80多亩地来种,搞什么农业共营。我只觉得眼前一黑——以前家里4亩地都忙不过来。

“又不叫你来种!”他给我们母女俩丢下一句话,转头就在田间苦干。一年下来,投入和产出只能说是刚刚“抹平”。第二年,80亩却扩大到了400亩——想入社的乡亲们自己找上了门。种地的人越来越老的情况下,土地股份合作社确实能让大家多一份收入。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这个模式的可取之处。

记者:年轻、女生、漂亮、非专业……这些标签在返乡之初给你造成了什么压力?怎么解决的?

王伶俐:我管理的很多人实际上都是叔叔阿姨这样的长辈,一开始,确实有很多人会质疑我的能力,这也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

以前我在收割小麦的时候做监工,农机还在地里,就有好多嬢嬢冲下去抢着捡割漏的麦子,我就冲上去跟他们吵架。事情是解决了,但把自己气得够呛。

后来,我回去复盘了一下,意识到还是要从他们的角度进行劝导。麦子割漏在所难免,那就只要提醒一下“农机在地里,不安全,待会儿再捡”,效果就好多了。农村就是个人情社会,有些时候,只要你传递出真诚,关系处好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