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张明海

转斗铺社区,隐藏在大山里,一派川北民居青瓦白墙的新农村景象——这里,是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的一个小型村民聚居区。

屋舍俨然,美丽乡村。村民房前两个垃圾分类桶,出门不到一百米,就是一个垃圾收集固定点。“以前垃圾到处飞,现在你看,路上哪里看得到一点垃圾,大家居住起来也更加舒心了。”6月12日,记者在这里探访时,中子镇转斗铺社区1组居民相祥云告诉记者。

转斗铺社区只是一个剪影。朝天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蒋长福介绍,通过“三级三分类”模式,朝天区构建起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格局,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得开、收得拢、运得走、处理好。

这里,正在成为川东北典型山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一个样板。

四川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川东北典型山区和嘉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朝天区立足实际,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

难题如何破?

农村“大分散、小集中”的现实考验

小集中,却大分散,这是位于大山深处川东北地区的共同特点。

地处秦岭南麓、川陕结合部的朝天区,面积1613平方公里,却有9镇16乡7个社区214个村21万人,而其中,农业人口18.53万人,是典型的四川盆周山区。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治理好农村生活垃圾,避免“垃圾围村”,才能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成为现实。

对于朝天来说,难题如何破?

“农户运输垃圾距离远,组与组难以连成线,村与村无法抱成团等,这些都是山区垃圾治理中面临的难题。”蒋长福表示,面对人口数量、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垃圾产量等现实因素,都要进行综合考量。

村民相祥云的感受就很深刻。“我们这里在大山里面,大家居住都比较分散,垃圾收集起来难度比较大。同时,这里又是在公路边上,游客和路人随处扔垃圾的也比较多,垃圾治理起来不容易。”

农村现实人口居住结构,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年轻人长期外出务工、求学,留守人员以老人、幼儿为主,对垃圾分类认知度相对较低。

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得开、收得拢、运得走、处理好,是关键。

朝天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过程中,三个基本原则得以明确——立足典型山区实际,因地制宜;立足广大农村实际,化繁为简;立足生态环保实际,常态长效。

三级三分类模式     

探路川东北山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转斗镇转南村二组村民刘安兵每天吃过早饭,就开着车前往该镇各个垃圾屋清运不可回收垃圾,运送到乡镇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

刘安兵,是朝天区农村生活垃圾“三级三分类模式”中的重要一环——他每天清运垃圾近3吨,等中转站垃圾集满以后,垃圾将被转运到市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

什么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级分类?如何进行三级分类?

朝天区,根据前端、中端、末端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不同环节,针对性地提出现实举措:村民减量粗分,前端收集规范化;保洁员二次分拣,中端转运高效化;服务站专业细分,末端处置无害化。

建立全覆盖责任机制、规范性指导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同时,配套措施也同步跟上——户配分类桶、组设收集点、村建服务站、分片区建立中转站,就这样,朝天区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市区处理”的分类收运处置体系。

采取老百姓粗分、保洁员分拣、服务站细分的“三级分类”模式,让群众对复杂的垃圾分类认知简单化、操作简易化。“我们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区(市)处理的模式,不断规范前端收集、提升中转效能、优化末端处置,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分得开、投得出、收得拢、运得走、处理好。”蒋长福说。

为充分激发村民积极性,村民通过在村垃圾分类服务站投放可回收物、上交有害垃圾,做好“门前三包”和准确分类垃圾等方式获得积分,达到了一定积分,还能兑换奖品或现金。

“不仅如此,我们形成‘保洁员+村民小组长+户代表’为队伍的一个月打一次分制度,打分不仅纳入每户积分制管理,还对村民养成习惯形成了‘面子’上的压力,让垃圾分类成为行动自觉、成为生活习惯。”中子镇党委书记侯光鸿坦言,作为朝天比较大的集镇,全镇8000多户、24000多人,生活垃圾治理压力一直以来都不轻松。

数据显示,目前,朝天全区214个行政村全面推开垃圾分类工作,其中,实行三级分类的行政村共有95个,占比达44.4%,通过源头减量、就地资源化利用,2019年共减少农村垃圾3600吨,节约运输及处理成本60余万元。

全域实施分类治理      

助推“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

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区,也是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区域。

在朝天区锦绣家园小区内,有一个智慧居家馆垃圾分拣点。作为专门的“垃圾分类师”,广元绿港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员工陈左莲一直驻守在这里。从2018年4月上岗以来,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向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指导社区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同时进行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收集,并为居民兑换积分和现金。

“全区有十多个这样的点位。我们这里每个月回收的垃圾基本在1.5吨左右,覆盖包括锦绣家园在内的两个小区和附近的一个酒店。”陈左莲告诉记者。

朝天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治理办负责人赵奎介绍,朝天全域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形成“城乡打包、运营一体”市场化转运处置模式,城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90%。

实施全域垃圾分类治理,不仅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环境,也与当地蓬勃发展、与群众增收密切相关的旅游产业有关。

作为“秦蜀锁钥”“川北门户”,朝天区享有“栈道之都”“养生天堂”美誉,辖区内有龙门阁和明月峡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拥有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全国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曾家山。2019年,朝天区累计接待游客826.71万人次,旅游收入87.1亿元,旅游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大力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在这一进程中,城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是重点,是难点,也是重要突破点之一。”朝天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厕所革命,也同步跟上。

位于朝天城区马家梁停车场内,新改建的3A级智慧旅游厕所吸引市民和游客驻足。这里集优质服务、智慧管理、休闲娱乐为一体,不仅在外观设计上兼具川北民居青瓦白墙和现代建设玻璃长廊等特色,同时增加了手机充电、物品寄存、母婴服务等配套设施和人脸识别取纸智慧体感服务。

蒋长福介绍,该区已投入资金200万余元,维修更换盥洗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自动除异味等功能,提高女厕、母婴公厕和残疾人公厕占比,同时按照“一厕一景、一厕一品”规划设计,完成城区11座卫生公厕改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