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寇敏芳 樊邦平

6月11日,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团队从成都出发,沿着成乐高速行径半小时,刚踏上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村域,成片的葡萄大棚映入眼帘,路边广告牌上的豪迈语句告诉南来北往的客人,已踏入成都平原的葡萄主产地。

公开资料显示,果园村葡萄种植面积约7500余亩,拥有40余个高端葡萄品种,平均亩产值超2万元,全村年产值达1.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强村,葡萄名村。

“30年前,我们可从未想过种葡萄哟,专家还曾断言,这里根本不适合种葡萄。”然而,当记者走进果园村,村民张雄的一席话却让人诧异。

不适合种葡萄的小村为何成为了葡萄名村,果园村“改天换地”的勇气和能力又来自哪里?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在贫困户的葡萄园里找到了答案。

求变:党支部带头探路,小村掀起葡萄种植热

果园村幅员面积6.09平方公里,总人口6481人,总户数2310户,党员193名。虽然地处水旱从人的成都平原,但过去的果园村却并不富裕,全村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农业为主,村民收入普遍不高。

上世纪90年代,一批村民决定发展经济作物,认为种葡萄效益高,于是大家纷纷从外地引进葡萄品种,开始在地里试种,但由于技术的缺乏和土壤等环境的客观制约,果园村的葡萄产业一直未能壮大。

改变始于90年代中后期,为了蹚出一条致富路,果园村党支部开始带头,引领村民发展葡萄产业,并多次考察学习后,拿了2亩地进行试种,实行小规模生产,并到全国各地学习技术,引进品种,聘请专家指导,终于找到了适宜当地的葡萄品种和种植办法。

技术难题和品种难题得到了破解,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第二年、第三年开始大量种植起来。

然而都种了,葡萄怎么卖呢?彭山虽然没有葡萄种植历史,可这里却临近成都这个巨大的都市农业消费市场。以此为契机,果园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们开始规模化经营,走现代特色发展农业。2012年,果园村被列为全区农业“葡萄产业基地”。从此,葡萄就在彭山安了家。

解困:红色旗帜引领绿色产业 葡萄园里种出小康生活

在果园村2组,60余亩的好运来家庭农场内,农场主张雄正忙着安排采摘准备工作,记者推开葡萄棚前的小门,钻进去,一股淡淡香就顺着鼻子直钻进喉咙,如同醇香的葡萄酒味道,树上挂的都是颗粒饱满,紫得发黑的巨峰葡萄。

33岁的张雄,原本因为遭遇车祸,身患重病,生活困难,2009年,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张雄开始种植葡萄。

刚开始种的时候,因为技术不过关,收成并不好。“要发展壮大葡萄产业,不能仅仅依靠村民单打独斗,必须有组织地开展。”果园村党支部书记李永伟说。

村里安排了技术人员对张雄开展一对一指导,还帮忙担保贷款,调配土地,让张雄充满了发展信心。如今,凭借葡萄产业,张雄一家已成为了当地年入数十万元的小康户。 “今年预计有100万元的收入吧。”

“我们就是要把党组织活动搞到田间地头,把培训搞到田间地头。”村支书李永伟告诉记者,为更好服务葡萄产业发展。2015年5月,果园村党支部打破传统农业社党小组格局,根据产业需要按照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农头公司、聚居区、扶贫开发精准分类设置6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升格为党总支,坚持“围绕产业抓好党建,抓好党建做强产业”主题,加强党的建设、强调支部引领、通过“四晒”工作法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为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引领群众致富、帮助村民发展产业等方面的作用,果园村通过实施党员干部示范;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免费为普通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党总支成员主动联系商家,拓宽产品销售和深加工渠道;加强品牌营销打造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全村葡萄产业发展。

红色旗帜引领绿色发展,果园村的葡萄遍地开花结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果园村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四好村、四川百强名村、四川生活富裕村和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等荣誉。凭借葡萄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万,较种植葡萄前收入翻了15倍。

“今年,我们要力争让村民人均纯收入更上一层楼,并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加强技术品种的改良,争取每年有新的品种上市,有新的看点。”李永伟表示,只有党组织工作做好了,做实了,做巴适了,才能让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临近采访结束,李永伟告诉记者,“种中国最好的葡萄”仅仅是果园村小康之路上的第一步,果园村的未来,是要建设成为“让城里人羡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