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熊筱伟 王成栋 郝飞

6月8日,2020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云路演”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期间,6位成都本土创业嘉宾一一登台,阐述自己创业历程、企业发展前景,抛出融资合作的“绣球”。随后包括小米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苹果公司早期投资机构经纬中国、前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成立的创新工场等国内顶尖投资机构进行了线上点评,他们一共问了24个问题。

记者梳理6段路演,24个问题,草蛇灰线中发现了不少创业真经。


01

投资机构最看重什么?


做决策前,顶尖投资机构看重的到底是什么?这是每个创业者都想知道的问题。这些问题究竟在关注什么?又可以给创业企业带来哪些启发?

6月8日,2020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云路演”现场,观众为嘉宾的精彩演讲鼓掌。

1是否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除了专注下沉市场,也可借鉴“卖水人的经验”

是否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往往是投资机构首先提出的问题。24个问题中有8个涉及这个方面。

企业负责人刚介绍完亮眼的APP用户数,创新工场总裁陶宁就抛出一连串追问:上个月活跃用户有多少?目前收费模式主要是什么?最新销售数据是多少?在她看来,活跃用户“变现”情况是一个核心指标。

创新工场总裁陶宁向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段江提问

对此新华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阎飞飞深有同感。她表示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领域,多数创业企业都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这是所有企业都必须迈过的一个主要难点。

新华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阎飞飞

如何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川企两类探索,获得了投资大佬们的肯定。

一个是借鉴“卖水人的经验”。这来源于投资界流传的一个著名故事:当所有人都奔赴美国西部淘金时,真正赚钱的却是沿路卖水和卖铲子的人。阎飞飞注意到,成都链安科技有限公司主业并不是如今大热的区块链应用,而是为这些区块链企业提供安全服务,“这背后的市场很大。”

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成都链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霞在路演

另一个是专注下沉市场。和竞争对手专注于大城市智慧项目不同,成都云智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瞄准智慧小镇建设,有意避开与头部企业“厮杀”。这让祥峰投资执行合伙人夏志进大加赞赏。“中国数字化经济存在‘不平衡’——大城市和小镇间有巨大差异。云智天下发现了这个下沉市场,踏踏实实做事情,这很了不起。”

6月8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川“云路演”,在评委互动环节中,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筱强通过网络视频向陆川“云”提问

2企业竞争力究竟如何?

企业是否有竞争壁垒、是否能应对业内共性“瓶颈”

除了“是否挣钱”“怎么挣钱”,顶尖投资机构还关注“凭什么挣钱”——企业竞争力如何。24个问题中有10个都关注这个话题。

具体哪些构成企业的竞争力?是否能形成竞争壁垒,是最常被问到的话题。面对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亮眼的经营数据,艾问资本董事总经理何志强发问,“相比其他业务线类似的人工智能公司,你们竞争的核心壁垒在哪儿?”

艾问资本董事总经理何志强通过视频向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涛提问

构建竞争壁垒,事关长期竞争优势的保持。类似问题,夏志进也问了成都云智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维。后者回答显然让投资者满意,“传统而言,做智慧城市项目都是‘交钥匙’,做完就完了。而我们是从前期设计、中期建设到后期运营维护全部包揽,形成一个完整闭环。这是我们更有优势的地方。”

如何应对业内共性的“瓶颈”问题,在投资机构眼中同样是观察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谈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何志强和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筱强不约而同问到“怎么平衡标准化产品和定制化需求的矛盾”。李筱强表示,面对客户的多样性需求,企业能否做出标准化产品,事关企业成本控制乃至发展空间。

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筱强向周涛“云”提问

3企业“想象空间”有多大?

相比“主业”,有时“副业”反而能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剩下6个问题,全都聚焦于企业的“想象空间”——成长性如何、拓展空间在哪儿?

信中利资本执行董事汪栩注意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落地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公司收入中,金融行业占比多少?除了金融,未来几年还有哪些领域发展会比较迅速?”在他看来,区块链能在多少领域落地,决定了成都链安科技有限公司的前景大小。

路演中,信中利资本执行董事汪栩向杨霞“云”提问

相比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图片处理“主业”,宽带资本合伙人周耘对其“副业”——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图片库感兴趣。“这个图片库商业化进展如何?有没有广告等衍生业务?”

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段江在路演

听公司创始人段江介绍这个副业和主业相关探索已在进行、今年7月就可能上线相关功能,周耘很满意。在他看来,这部分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宽带资本合伙人周耘向段江“云”提问


02

创业的舞台上

高校教师为何扎堆?


“云路演”活动上,记者还有一大发现——6位登台的成都本土创业嘉宾的一个共同身份引人关注:他们无一例外都曾是高校教授或副教授。

创业的舞台上,高校教师为何扎堆?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授,到把控企业发展方向的创业者,他们的经历透露出什么信息?

析因:三大利好促成专家学者创新创业

“产业一放开,我们就想着分一杯羹。”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陆川,如今有一个新的身份是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说,身份之变源于2014年。那年,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建造和发射卫星。作为业内专家,面对全球4200亿美元的市场蛋糕,手握多项专利的陆川在2018年正式下海,“现在我们光储备的发射卫星业务订单,就有一亿多元。”

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在路演

陆川之所以等到2018年才正式下海,与另一项改革有关。2016年后,我省陆续出台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除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外,还允许科研人员在创业期间停薪留职。

“以前科研与产业两张皮,我们就是守在书斋里,受限于身份,自己创业几乎没可能。”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段江说,作为鼓励高校教师创新创业等改革发源地之一,四川迭出的实招,让他在2017年放下了最后一丝犹豫,果断下海创业。

不断开放的产业领域、不断松绑的创新政策之外,广阔的本土市场,则是四川的高校教师投身创业大潮的另一个因素。

“没有市场,再好的技术和创意都是白搭。”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成都链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霞现身说法:创业之初,自己在天府新区“走一圈就接了10个订单”。创业第二年,企业就开始盈利,“光是我们这个本土市场,就能让创业企业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

建议:从学者到企业家,还需要补这些“课”

“转型是很痛苦的。说具体点,做企业和做科研是不一样的。毕竟,一个讲究的是科学本身的规律,一个讲究的是市场规则。”段江说,一样的地方就是学术(技术)仍然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不一样”,则要学会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

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复民在路演

如何做到这一点?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复民表示,有技术、有理想的专家学者,最需要学习的是在产品设计上如何“化繁为简”,“普通用户听不懂高大上的学术名词,也不懂你的设计初衷多么科学,但他们需要的是更简洁、更高效的服务。这也是大家必须思考的首要难题。”

“从学者到企业家的过程,就是从实验室的商品到市场商品的过程。这其中,除了学者补‘课’,社会也要补‘课’。”杨霞说,作为学者,如果在创新创业路上“一肩挑”,无疑增加了成功的难度。因此,应当继续完善、细化社会配套服务,特别是“工程师”团队(科研人员与投资人发起公司,工程师团队负责转化应用)等模式的借鉴与推广,降低专家学者创新创业的风险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