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雅安观察 黄刚

1月20日,大寒已至,雅安市石棉县美罗镇却生机盎然,黄果柑园金果满枝,枇杷园繁茂花朵尚未散尽,高山茶园一排排茶梗静待春日。


临近过年,美罗镇依旧一派繁忙,利用茶园、果林、鱼塘等资源,山泉村正在原有农家乐、民宿基础上积极打造“果色渔乡”,三明村红旗堰陈列馆项目即将开启,美哉环线也在规划升级拓宽。


近年来,美罗镇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通过壮大以黄果柑、枇杷、老鹰茶、点心挂面为代表的等优势产业,一村一品谋发展,从曾经的传统农业大镇,发展到如今的农业产业强镇,成为雅安重点支持和打造的农业乡镇之一。


美罗镇


因地制宜打造“花果山”


“立柱可以再粗一些,这样以后每年都可以继续使用……”上午,三明村优质枇杷种植示范田内,唐吉全和向福贵饶有兴致地研究着正在搭建的枇杷防冻棚。如何预防“倒春寒”冻灾,提升枇杷产量,是他们最近一见面就讨论的话题。


“外出打工人家嫌岁数大了,种庄稼收益又太低。”今年56岁的唐金全说,自从10年前改种枇杷,家里的7亩地的收益明显增加。


三明村枇杷园


作为县内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人均土地有限,三明村和其他临近村落是全县经济发展的“老大难”。三明村党总支副书记万锦说,2011年开始,三明村在紧抓蔬菜、折耳根、莲藕等产业发展的同时,将枇杷、黄果柑产业为全村主导产业。“海拔较低的地方种黄果柑,稍高点的区域发展枇杷和猕猴桃,同时发展林下蔬菜种植。”


“开始的时候也不晓得咋管理,舍不得修枝疏果,果树长势不好。还好镇上和县上的专家经常来,手把手教我们,现在枇杷管理好了,气候好的年份,光靠枇杷就可以收入6、7万元。”向福贵说。与唐吉全家相比,向福贵家种植的枇杷虽然要少些,但更规范的管理,使得亩产收益多。向福贵将这份功劳归结于专家们的技术指导。


唐吉全(左)和向福贵正在研究搭建枇杷防冻棚


美罗镇副镇长戈晋东介绍,在引导三明村等村组农户进行产业调整的同时,该镇以在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聘请省、市、县专家为技术顾问,建立起了10支150人组成的专业技术服务队,形成了“专家+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基地+技术服务队+农户”的标准化技术管理技术措施,为壮大黄果柑、枇杷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今的三明,已然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山”。目前全村已发展黄果柑1000余亩、枇杷950余亩、猕猴桃200余亩,漫山花果已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传统手艺成就“美字号”


循山而上,八佛山下的山泉村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簇簇茶树排列于林中,鱼塘里时不时翻腾起波光。“种茶好,我们也是响应号召,保护了生态,收益也还不错。”茶园内,63岁的朱自安正茶梗中对茶树进行修枝施肥。


很早以前,八佛山下便有种茶的历史。退耕还林后,朱自安和山泉村大多数农户一样,将原来开垦的坡地改造为茶园。如今,村内还有了几家规模不错的茶企,茶叶销售完全不用愁。


朱自安正茶梗中对茶树进行修枝施肥


“老鹰茶是我们的特色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也是村里4个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山泉村党总支书记杜玉琴告诉记者,山泉村是美罗镇海拔最高的村,除了以茶产业为主导,枇杷、猕猴桃、脆红李等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山泉村的面貌正一天胜过一天。


沿着茶园间的硬化道路穿行,唐德林家庭小作坊内不时飘逸出朗朗笑声。晾晒汤圆粉、制作米花、制作豆腐乳……走进小作坊,十余人忙得不亦乐乎。“过年了,要抓紧时间制作米花、豆腐乳等年货。”68岁的唐德林正往车里搬运米花,“最近太忙了,这不,邻里都请过来帮忙了。”


唐德林查看准备制作豆腐乳的材料


十多年前,将家中2亩茶园打理妥当后,唐德林升级了原来承包的磨面作坊,利用祖传手艺开起了家庭小作坊,制作销售豆腐、豆腐乳、米花、汤圆粉等。发展至今,不仅在镇上有了固定的销售点,县内外不少“回头客”在网上发来订单。在他的带动下,周边两家也开起了小作坊。


唐德林家庭小作坊内的特色产品,是“美字号”的代表之一。美罗枇杷、美罗黄果柑、美罗茶叶、美罗点心、美罗挂面,当地众多特色产品组成了“美字号”大家庭。戈晋东说,美罗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深度挖掘民间传统文化及传承手艺,再与当前主打的农业产业相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美字号”品牌发展理念,成为美罗实现乡村振兴的“拓路石”。


三明村枇杷园


目前,山泉村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已发展老鹰茶+绿茶1300余亩,套种枇杷、猕猴桃、脆红李等小水果1000余亩,建成5个茶叶销售服务点、2个龙头企业、5个家庭农场和3个小作坊。日前,山泉村入选全省2021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



总策划/周海波

策划/游玲

文字、摄影制作/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