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  川报观察记者 郑志浩

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有效的基层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治理面广、量大、事多,如何实施有效的基层治理? 5月26日,记者来到威远部分村(社区),探访威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的亮点。

体系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在镇西镇川主村(原新屋村和川主村合并后),有一支党员和群众组成的“帮帮队”,创探索出一种独特的基层治理新方式。

这支队伍为何成立?原新屋村的产业主要是以种植大头菜和养殖生猪为主,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部分村民家中存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该村党支部书记发现部分村民在生猪即将出栏时往往找不到人帮忙称重,不得已只能任由收购商自行“估称”,而这样导致村民每头猪往往要少赚几百元。

“不能总是让老百姓吃这种‘哑巴亏’。”在了解到情况后,原新屋村党支部书记当即决定召集4至5名党员成立“帮帮队”,帮助村民在出售生猪、大头菜等农副产品时“把把关”,在农忙时帮助村民插秧、打谷,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帮帮队”规模逐渐扩大,如今已经有26名党员和群众参与其中。“‘帮帮队’是基层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镇西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帮帮队”的成立不仅解决了现在农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还在互帮互助过程中融洽了村民邻里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我们今后将逐步在全镇推广这种基层治理的新模式。

红色细胞打通“神经末梢”

在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深入、完善,以及小区楼院红色细胞创建行动的实施,社区面貌也已悄然改变。

在以老旧院落为主的严陵镇东街社区,现有6个党支部,其中有4个退休楼院党支部、1个流动楼院党支部、1个服务中心党支部,自从楼院党支部成立后,“脏乱差”这个词语便已一去不复返。

“这要归功于像钟世福这样的老党员的带头作用。”东街社区党委书记吴迪说,起初听说要封掉使用了几十年的垃圾囱时,这个院子的绝大多数居民是持反对意见的,好在有钟世福这一群老党员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讲道理、摆事实、做工作,才有了今天令人眼前一亮的干净院落。

东街社区还依托这6个党支部,开展了一系列亮点工作,如依托小区楼院党支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升社区平安创建能力;依靠党员团结有才艺的居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吴维根等老党员作用,积极组织普法学习,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打造11条文化巷道、走廊,大力宣传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观;深入开展关心关爱“一老一小”服务,切实关注弱势群体。

如今,威远正坚持以提升城市基层治理工作为重点,结合新形势小区治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统筹推进、摸清底数、分类建立、示范引领等多方面入手,着力纵向构建“镇——社区——小区”的组织架构,横向构建“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的小区治理格局,打通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力求把小区楼院党组织打造成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重要力量、重要载体,进一步增强城市社区治理能力。

多样帮扶缩短城乡距离

基层治理得以有效开展离不开威远全县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的齐心协力,“311”干部帮扶基层行动、“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双报到”等一系列举措更是在时空上缩短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让城市中的党员下得了农村、干得了帮扶、见得了成效,让农村中的党员群众看得见未来、获得了信心、拿得到实惠。

前段时间,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观英滩镇骑龙坳村受旱灾影响,出现生产用水短缺问题,作物生长受影响。该县法院派驻骑龙坳村第一书记刘明坤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协助当地村“两委”及时启用郭家湾提灌站,连续奋战十个小时解决了4个村民小组200余人生活用水问题,部分农业灌溉用水也得到了满足。

在镇西镇杨家嘴村,驻村第一书记周裕棠协助村“两委”在村上安装了“天眼”监控,成立了一支由党员、网格员、民警组成的巡逻队和纠纷调解队,开展“伞状+警务网格”试点工作,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改善部分村民的居住条件,周裕棠协助村“两委”发动村内152名党员为需要搬迁的村民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只要村民的安全得到保障,生活水平能够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我们愿意做更多实事。”周裕棠告诉记者。

下一步,威远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作用,将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中,同时加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探索,创新、发展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方式方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