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薛维睿 雅安观察 黄刚

1月18日,沿雅安市荥经县宝峰彝族乡茶产业环线蜿蜒而上,团团薄雾缭绕山间,茶园风光和彝族风情尽显眼前。从乡政府徒步往上,走在加宽黑化的新路上,几分钟便可抵达田坝村。

四面八方都是茶树,是田坝村给人的第一印象。过去,世世代代仅靠种粮为生,村里山高路陡,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近年来,结合当地气候和地理优势,田坝村将目光瞄向茶产业。高山云雾出好茶。通过持续推进茶叶种植规模化、规范化,茶产业已经成为全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今,田坝村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00%,绿色茶园面积达到60%,全村高山有机茶叶产业基地成为全市农业示范基地。

转型种茶 一亩茶叶抵十亩粮食

“趁着今天天气好,赶紧修枝、施肥。”上午,身穿彝族服装,村民吉则巫果木穿梭在茶园里,精心照料着家里的4亩茶叶。20年前,从凉山州甘洛县迁居雅安,吉则巫果木一家就在田坝村扎下根来。

早些年,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吉则巫果木家靠种玉米、谷子勉强度日。“种的粮食够自己吃,年末再杀一头猪,想买点别的就没有办法了。”吉则巫果木说,后来,跟着村里种植茶叶,逐渐有了固定收入,家里还修建了两层小洋楼。

这个幅员14平方公里的高山彝乡,粮食是主要的经济增收渠道,过去被称为荥经的“粮仓”。作为全乡核心区域,“田坝”也因此得名。山区田地坡度大,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加上劳动力流失,粮食产量逐年降低,经济发展日益落后,村民住的都是破旧瓦房。

2009年,当地想办法脱贫增收,将目光投向茶叶种植。“我们这里海拔在1100米左右,气候适宜,多雨雾,土壤微酸,最为适合茶叶生长。”提起当地发展茶叶的优势,田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建良如数家珍。

然而,对于田坝村村民而言,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听说要改种茶叶,大部分村民都直摇头。头两年,村干部们磨破了嘴皮,上门到每家每户做工作,带村民到名山的茶园参观了不下十趟,率先拿自家田地“开刀”,才逐渐让农户们转变了思想。

县农业局请专家来“把脉”,按茶树种植标准,将村里田地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造。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从零起步,从挖种植沟、开挖施肥到茶苗移栽,一步步学习种茶技术。

经过发展,全村如今已经有了1500亩茶叶。站在半山腰向下望去,一排排整齐的茶树从山地盘旋而上,一栋栋彝族风情的房屋也拔地而起。

“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都说种茶这条路走对了。”黄建良算了算账,“每亩茶平均收入5000-6000元,尤其对于劳动力不足的家庭,现在1亩茶叶的产值,比过去10亩庄稼都强。”

扩大规模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明年投产后你们尝尝,这个茶叶颜色好、自带兰花香。”在海拔1300-1200米的茶园里,马文菊正忙着给茶园覆盖薄膜。“这个区域适合种天府5号、6号茶叶,这个品种耐寒防冻、鲜醇甘甜。”

不仅茶叶品质出众,因为比同海拔茶树投产更早,天府5号、6号在早茶市场占尽优势。看到优质茶种培育的价值,她去年将该品种从5亩扩种到35亩。

马文菊是田坝村卫生院的医生,也是村里茶产业发展的领头人。2009年,她第一批加入了种茶队伍。投产销售后,她很快发现,虽然茶叶质量好,也不愁卖不出去,但常常低于市场均价被收走。

2015年,流转了村里100多亩土地,她创建了荥经县老乡亲家庭农场,拓宽销售渠道,将当地茶叶卖到成都、西藏、广东等地。“创立的初衷之一,就是想帮父老乡亲一把,别人来收茶4、5块,我收茶7、8块。”马文菊说,组织村民抱团发展,不仅提高了茶叶售价,还以每亩地500元的标准发放租金,并解决附近村民就地就业 问题。目前,老乡亲家庭农场已经有150亩茶叶,成功创建为市级示范农场。

近年来,持续推进茶叶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田坝村加大与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合作力度,拓宽茶叶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此外,在茶叶加工方面,田坝村还采取“基地+企业+农户”模式,成立茶叶专合组织2家,新建中型茶叶加工厂1家、小型茶叶加工厂4家,扩建茶叶加工企业1家。

除了大力发展高山茶产业,田坝村还积极推进畜禽养殖产业,实现种养结合协同发展。当前,田坝村全面融入市级茶叶生猪种养循环农业园区,引进规模化养殖企业,投资3050万元建设的田坝养猪场,每年出栏生猪3.6万头,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148元。


总策划/周海波

策划/游玲

文字/薛维睿

摄影制作/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