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史晓露

5月28日晚,巴中市民陈娟又在巴中市巴州区的蓝湾国际广场摆出了饰品摊。受疫情影响,今年她的老公还未找到工作,如今一家四口主要靠她摆地摊贴补家用。

为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今年的巴中市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对夜市和摊贩管理作出部署,其中提到要“升级改造一批夜市摊点,新增一批夜游打卡地”,“积极探索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支持劳动者灵活多样就业”。

近日,巴中市城管执法局出台系列举措,鼓励经营者临时出店经营,允许流动摊贩在指定区域经营,今年5月以来,巴中市中心城区增加餐饮和百货摊点120多个,目前城区摊点达到600多个,共实现灵活就业1900多人。

分区设置一批特色摊区摊位 鼓励商户出店经营

最近,蓝湾国际广场附近的土星街被开辟成小百货一条街,容纳摊位近30个,一批像陈娟这样的低收入人群重新有了收入来源。

巴中城管队员张毅每天都要巡察这条街好几趟,引导摊主不占用盲道和消防通道,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支持。

蓝湾国际广场曾是巴中占道经营乱象的集中整治区,高峰时这里占道经营的烧烤、夜啤酒摊点达到数百个,交通堵塞、食客深夜喧哗、油烟扰民等问题屡被居民投诉。

去年,此地被划为“露天烧烤禁止区”,城管部门全面取缔、搬离烧烤、小吃摊,剩下的摊点实行定时、定点、定规模、定品种经营。

疫情期间,面对就业压力,巴中市城管执法局又分区优化设置了一批摊区摊位。

“我们到蓝湾国际广场、广佛街等地实地调查、研究论证,综合考虑空间、交通、环境等因素,设置了小百货集中区2个,夜市摊区14个,刨冰摊区3个,通过实行分区治理,优先考虑零就业家庭,减轻疫情对他们带来的冲击。”巴中市城管执法局巴州区分局副局长冯金鹏介绍。

在巴中重点打造的特色街区——祠堂街,聚集了银耳包子、肥肠粉、万州烤鱼等众多特色小店。疫情发生以来,餐饮店的生意冷清了不少。最近,巴中市鼓励商户在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工作的前提下出店经营,这条步行街又增加了人气。

“门市只有30多平方米,城管部门引导我们晚上7点后可以在门前人行道上摆几张桌子,现在顾客多了起来。”烤鱼店老板张林说。

放宽摆摊范围后,还要实行科学有序管理。负责该片区的巴中城管队员何北华介绍,祠堂街共有各类餐饮、百货店70余家,为了避免一放就乱,他们在人行道上设置了30多个花箱,“这既是出店经营的边界线,又是安全防护带,还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随着高温季节来临,巴中城管还将增设一批临时刨冰摊区、摊点,为假期大学生、返乡人员灵活就业提供渠道。

试点“夜市十统一”变“堵”为“疏”化解矛盾

5月28日晚7时,巴州区回风街道广福下街一侧的夜市摊点也热闹起来,在长约200米的步行通道上,烧烤、串串、小龙虾等21家露天小吃摊在路边有序摆放,一眼望去,各摊位还有着统一的餐桌、帐篷、厨柜……

烧烤摊主林波摆好了烤架,支好了桌椅,忙着招呼客人。“最近生意慢慢恢复了,每天要忙到凌晨1点才收摊。”林波在这条街上卖了3年烧烤,让他感触最深的是,现在沿街摆摊越来越规范。去年,他还积极响应要求,花了6000多元安装了油烟净化器,政府后来给予了5000元补贴。“现在环境比以前好了,安装油烟净化器对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有好处。”林波说。

“露天小吃有三难,噪音、油烟和场地。”有着10多年城管工作经历的巴中市城管执法局巴州区分局回风大队执法人员黄蕊华说,夜市摊点一直面临着环境污染和就业压力的双重矛盾,小餐饮的从业人员基本属于低收入群体,夜市也很受市民欢迎,一味禁止并不能解决问题。

为此,巴中变“堵”为“疏”,出台经营规范措施,疏解街头矛盾。去年开始,回风大队率先试点夜市摊点“十统一”,对经营时间地点、使用油烟净化设备、帐篷桌椅、餐橱柜台、设置环卫设施、消防器具和从业人员健康证等实行统一管理,解决了市民关心的油烟污染、噪音扰民、无序摆摊等问题。目前,回风街道已实现夜市“十统一”摊位70余个。

为了鼓励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净化器,巴中市城管执法局还出台了补贴政策,对在治理时限内安装环保达标的油烟净化装置的餐饮服务单位给予补贴。截至目前, 巴中市中心城区已经安装油烟净化设施1200多台,争取餐饮油烟净化补助资金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