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华刚 眉山观察 姚粼 川报观察记者 文铭权 樊邦平

岷江,孕育了灿烂古蜀文明,是古代出川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

同时,除了水上行船从成都可至眉山、乐山和宜宾外,还有一条与岷江并行的陆路驿道,史称“岷江道”。

据相关史料记载,岷江道也正是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多年的南方丝绸之路。

它起始于岷江中游的四川成都,一路顺江而下,至宜宾后转入云南,最后通往印度,在四川境内全长约400余公里。

岷江道上的熊耳古道遗迹

在岷江道上,由眉山市青神县新路口翻越关子门至乐山市板桥溪,有一段不足十公里的山道最为有名,史称熊耳古道。

《图经》云:“诸葛武侯凿山开道,即熊耳峡东古道也”,意指该段古道为蜀汉时期诸葛武候所开。

相传在曹魏、蜀汉、东吴的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为能隐蔽地在平羌小三峡中屯兵平定作乱的羌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亲自调遣人力物力开凿了此道。

随着历史的变迁,岷江古道逐渐湮没,已很难窥见历史上这条南方丝绸之路神秘古道的踪影了。

所幸,几经寻访,在青神县汉阳镇新路村关子门一带,还保留着一段较为完整的古道遗迹。

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神县瑞峰崖墓群的下方新路口(岷江西岸,俗称西路口)坐船渡岷江登岸,就到了汉阳镇新路村高家湾的新路桥。

新路桥为连接原眉州青神县至嘉定府乐山县交通而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也属于南方丝绸之路的遗迹之一,现为青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代,沿岷江道通行的商贾行人们行至这里后,马车或大型商队就过新路桥继续沿官道前往汉阳坝至乐山,而马帮、挑夫和旅人则多半会选择从新路桥的桥头左侧登长板坡、过长田坎、黄山包然后到达山顶关子门,因为翻过关子门就到了乐山地界。

眉山历史最悠久古驿道——关子门熊耳古道

走关子门这条熊耳古道,虽然山路崎岖陡峭,但要比乘船走水路,或是沿大路走汉阳方向可以减少近十五公里的行程,而这一段山道也正是目前眉山和乐山市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古驿道了。

从高家湾长板坡到关子门,现存古驿道路面宽1.5至2米,全长约两公里左右,因下方山湾内,近年来新修了一条水泥路到山顶,现古道已基本荒废。

在几处仍然保存有石板路面的古道上发现,原古道路面大多采用长0.9至1米,厚0.1至0.2米的当地产红砂石质石板铺成(也发现有少量的雅石质石板),一些路面仍清晰可见被骡马铁蹄踩踏石板后留下的脚窝。

从长板坡,沿古道蜿蜒上山,要经过一段高高的山埂,古道旁是几十米高的悬崖,可以想象,当年马帮从这里通过时,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马摔下悬崖,生还的可能性极小。

继续前行,穿过一片荆棘密林,会经过一个叫黄石包的小山包,听当地老人讲,黄石包上原来有座叫鼓腹庙的小庙,鼓腹庙因庙内供了一个大肚罗汉而得名。

当年在这山高林密之处建一小庙,可能也是为了保佑过往行人的平安吧?今鼓腹庙早已不存,只是在山包顶上还保存有一块不到两百平方米的平整台地。

过黄石包不到200米,便走上了一条2013年才修通的乡村水泥路,上到路面,便能看见路旁崖壁上保存有一处历经沧桑的题记。

该题记龛坐东向西,距地表1.2米,宽1米,高1.6米,字径0.38米,风化十分严重。

经询问当地老人和仔细辨认,该处题记内容为“乐山县界、青神县界”八字,证实了这里就是古代乐山和青神的交界处了。

青神最著名茶马古道——汉阳新路村关子门熊耳古道

青神最著名的茶马古道,当属位于汉阳镇新路村关子门的熊耳古道了,这条史称熊耳古道的茶马古道遗迹,号称岷江古航道上的南方丝绸之路。

《图经》云:“诸葛武侯凿山开道,即熊耳峡东古道也。”意指该段古道为蜀汉时诸葛武候,为能隐蔽地在平羌小三峡中屯兵平定羌人而开凿了此道。

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神县瑞峰崖墓群的下方新路口(岷江西岸,俗称西路口)坐船渡岷江登岸,就到了汉阳镇新路村高家湾的新路桥。

在古代,沿岷江道通行的商贾行人们行至这里后,马车或大型商队就过新路桥,继续走大路前往汉阳坝至乐山,而马帮、挑夫和旅人则多半会选择从新路桥的桥头左侧登长板坡、过长田坎、黄山包然后到达山顶关子门,因为翻过关子门就到了乐山地界板桥溪,虽然山路较为崎岖陡峭,但要比乘船走水路减少近十五公里的行程。

从高家湾长板坡到山顶关子门,现存茶马古道遗址路面宽1至2米,路面大多采用长0.9至1米,厚0.1至0.2米的当地产红砂石质石板铺成,一些路面被骡马铁蹄踩踏青石板后留下的脚窝,或是背夫们长年累月留下的拐窝,至今仍清晰可见。

更为重要的是,该条古道上还遗存有鼓腹庙、乐山青神县界题刻、关子门古关隘摩崖造像和凉风洞、营盘山等遗址遗迹。

这条小道,现在虽已荒废,但据相关史料记载,直至清晚期时,该条古道上都还设有新路铺、关子门铺和板桥铺等一些关防铺递,官府和地方商号也曾多次培修此道。

据清余澜阁著《蜀燹死事者略传》记载,清咸丰九年九月,滇匪李永和等起事于滇、蜀交界处之老鸦滩后直走筠连、庆符,逼叙城。是年冬,窜五通。十年三月初七日,从关子门犯青神虎渡溪后攻占青神县城。十一年十二月提督蒋玉龙统兵围剿,几经血战,李逆率残部潜窜汉阳镇由关子门窜去。

这些文献记载,足以见证这条古道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016年2月,为加强古道文物保护,眉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熊耳古道遗址为眉山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道关卡——关子门

站在乐山、青神古交界处前方往远处看,满山葱翠,能看见山脚下蜿蜒曲折似玉带般的岷江缓缓流过。

过了交界处,继续往前走,不到一百米,便能发现在山脊上被人工开凿出一个峡谷似的垭口,这就是史书上记载原古道中的一处重要关卡——关子门。

据相关史书记载,熊耳古道最险峻处为青神、乐山交界处的关子门,该地地势险要,为开凿垭口形成的一处古关隘。

现存关子门垭口宽3至4米,长约20米,两侧悬崖高6到10余米,原关内设置的关防哨卡早已消失,路面也由原来的石板路变成了今天的水泥路。

进入垭口后发现,在两侧崖壁上保存有几处摩崖造像,不过只有左侧一处造像龛和右侧的一处门楼式石刻形制较为完整,还能考证出一些时代风格。

左侧的造像龛为明代佛教造像风格,龛高2米,宽1.2米,深0.9米,龛内造像损毁和风化十分严重。

右侧为一典型清代风格的门楼式石刻,门楼坐西南向东北,为重檐式结构,两侧竖有抱鼓,通高1.8米,宽2.1米;内高0.7米,宽0.8米,深0.2米。

关子门OR凉风洞

据新路村三组89岁老人鲁子光讲述,关子门内左侧的造像,龛内原来塑的是观音,右侧的门枋内原嵌的有一块石碑(应为功德记事碑),解放后该石碑也不知去向了,但他还能清楚的记得碑记年代为清咸丰六年(1856年)。

原碑文记载,因新路口至关子门,这一段驿道和关防哨卡长年失修,过往商贩和行人很不方便。

为此,由嘉定府乐山县的几大商号,于清咸丰六年捐银重修了关子门山梁上的石板路面和哨卡,因此竖碑彰显。

又有将关子门称为凉风洞的,的确,站在垭内,凉风阵阵,非常凉爽,难怪古时商贾行人们在经过这里时,都喜欢停下来休息乘凉。

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突然发现在垭底左侧,距地面约6米高的一丛树枝下,还保存有一处题记。

该处题记,虽然也是风化严重,字体也剥落不全,但还是能清晰的辨认出题记内容为“凉风洞”三大字(字径约0.8米),落款为刘玉堂。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凉风洞早已有美誉。

刘玉堂何许人也?目前,县文物部门掌握的资料还暂时无法考证,询问附近的老人也都没有听说过有相关凉风洞和刘玉堂的传闻,不过古时能在此处题字并被镌刻留存的,起码也应该是当时的一位知名人士吧。

关子门古关隘

鲁子光还讲,他小时候听老人们说,关子门在清代时还设有哨卡,有官兵长年驻守,主要是查验过往行人的路引和征收茶税、盐税等。

当时商贩通过关子门需要照票(意思是要提供所贩运的丝绸、茶叶和食盐等是否具备合法的手续),关卡晚上要关门,关门后就严禁通行了。

到民国初期时,已经没有哨卡和官兵驻守了,后来连关门也不知去向,他小时和小伙伴们上关子门来玩耍,只看见过当时关内还有几块门柱石和几根门柱子。

同时,在民国后期,过往的马帮商贩也不多了,但过往行人还是有很多,常看见一些富户人家坐着滑杆通过关子门,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也常看见有人扛着自行车翻越关子门。

又据了解,在民国战乱时期,因该地山高林密,路陡坡险,山上常有土匪出没打劫过往行人。

确实,不管是在山道上还是在关门中,只要是遇上有土匪跳出来,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的凶险景象。

因此很多行人和商贩在准备过关子门时,多会选择在山脚长板坡处结伴而行,除非武艺高强,胆大包天者,很少有人敢于单独通过关子门。

鲁子光说,本地山里人比较纯朴,加上家又安在当地,所以关子门附近的人是不会去当土匪的,只听老人们说土匪窝在乐山板桥溪大岩腔一带,只是解放后也枪毙过几个与土匪有勾结的当地人。

又据清•余澜阁著《蜀燹死事者略传》记载,清咸丰九年九月,滇匪李永和等起事于滇、蜀交界处之老鸦滩后直走筠连、庆符,逼叙城。是年冬,窜五通。十年三月初七日,从关子门犯青神虎渡溪后攻占青神县城。十一年十二月提督蒋玉龙统兵围剿,几经血战,李逆率残部潜窜汉阳镇由关子门窜去。

关子门古关隘,长不过20余米,但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如紧挨着关子门旁边的山峰叫营盘山,因在清代前的多个朝代都曾驻扎有军队、建有营房而得名。

如今,古时的营房早已不见了踪影,在晨风之中,猎猎作响的军旗也早已灰飞烟灭,关子门之险也难以为后人知晓了。

出关子门继续前行,就到了今乐山市市中区关庙乡方湾村三组地界,在汉阳镇新路村2013年才修通的连接乐山的水泥路旁边,还可以看见保存有一段早已荒废且不足两百米的古驿道。

继续沿水泥路下山,到山脚出山湾后,便又重逢了从汉阳方向拐了几个大弯后飘然而至的岷江,顺江而下,不远处便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仗剑出川时“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平羌小三峡清溪驿了(今关庙乡板桥村板桥溪,唐代名清溪驿)。

熊耳古道,已列入汉阳镇旅游规划中

岷江古道上的南方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一条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印,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家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

它和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一样,同为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熊耳古道,自开通后便成了连通青神坝子和乐山平原最便捷的一条驿道。

唐宋以来,文人行商走此路者多有记载讲述,有关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一直到清晚期时,该驿道上尚设有新路铺、关子门铺和板桥铺等关防铺递。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熊耳古道和关子门古关隘是南方丝绸之路中一处标志性的历史缩影。

行走在古道上,心是宁静的,仿佛每一个脚步,都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廊中,马帮队伍通过时,那清脆悠远的马铃声,依然在山谷中回荡。

在大西南民族文化中,丝路文化是影响时间最久的文化。

目前,熊耳古道遗址,已被公布为眉山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方政府也将关子门茶马古道游,列入了汉阳镇开发打造汉阳水府的旅游规划思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