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观察 彭莉 湛璐霜 陈姝妤 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没用土地却能长出高品质果蔬,水肥控制中心根据果蔬品种配送“营养”,一人动动手机就能管理上百亩温室大棚,在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金家村的沃圃生智慧农业园区,每天都有充满活力的“农业故事”在发生。

从品种的选育,到种植方式的智能化,从无土栽培技术,到大数据的运用,智慧农业结合金家村山地地理环境,规划高、中、低不同海拔种植区,为西区乡村振兴注入“养分”,带动周边地区农业高效发展。

1月16日,记者走进沃圃生智慧农业园区,看科技力量如何为乡村振兴增添“智慧”。

无土栽培、智能水肥管理,流转土地创新果蔬种植方式

上班时间,偌大的沃圃生智慧农业园区IGS栽培控制中心,却十分安静。在这个被称为农业园区“智慧大脑”的地方,技术人员赵学宝独自在岗,他一人就能轻松管理已建成的60亩果蔬大棚。

“在电脑、手机上也可以操作,一键完成水肥配比设置。”赵学宝一边打开IGS云控栽培系统,一边向记者做讲解。系统可根据大棚内不同农作物对营养元素和水量的需求,进行精准配比,再通过管道自动灌溉,灌溉时长、灌溉用量都可以控制。

几公里外的果蔬大棚,约1米高的椰糠无土栽培基质内,红彤彤的“空中草莓”散发香甜气息,草莓丛中分布着两根黑色滴灌带,由“智慧大脑”精心准备的水肥营养,正是由此输送到草莓根部。扒开土壤表层,不锈钢探针和防水探头露了出来,这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的土壤水分传感器,为科学种植提供数据支撑。

随手摘下一颗草莓送入口中,甜蜜滋味溢满舌尖。“这要归功于无土栽培的精准控制。”赵学宝说,无土栽培可以按需给果蔬供应营养,还能杜绝地下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让果蔬更加绿色健康。

更为重要的一点,无土栽培由人工创造出果蔬根部环境,用来取代土壤环境,可实现高效节水、节肥,不仅方便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还可最大限度地节省土地。

“西区人均有效耕地面积并不高,这种技术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产品产量提供了有益参考。”西区农业农村和交通运输局农业综合股股长张良告诉记者,目前采用无土栽培方式,已成功种植西瓜、蕃茄、草莓等果蔬。

这些无土栽培的果蔬大棚均分布在金家村低海拔地区,流转当地村民土地建成,加上正在建设的蓝莓种植大棚,共计120亩。“主要用于新品种培育,试验成功后,将在不同地区推广普及,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攀枝花市沃圃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静说。

已有村民抢先尝到甜头。金家村村民苏仕富将自家6亩土地流转给沃圃生智慧农业园区做特色果蔬培育,自己在园区内负责除草、搭枝,每月按时领工资,顺便取经学技术,为以后家里种好高山蔬菜打基础。

按海拔高度布局产业,标准化种植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

除了低海拔地区培育新品种果蔬,还有其他特色种植陆续在金家村不同海拔区域布局。

“在高海拔地区示范种植了400多亩车厘子、珍珠油杏,在中海拔地区建设300亩芒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吴静告诉记者,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果蔬种植现代化水平,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

石磊 摄

其中,正在筹建的芒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让金家村芒果种植大户马洪海非常期待。

沿乡间公路盘山而上,记者来到马洪海的芒果地。临近晌午,他头戴一顶草帽,正在地里给芒果树喷施农药预防白粉病。放眼望去,不少芒果树已吐出花骨朵。

还在1月中旬,为啥金家村的芒果树就已开花?

“受地理位置影响,这里的气温偏高、气候干燥,开花时间要早一些。”马洪海说,村里共种有3500亩芒果,由于干旱、土地分散、 劳动力不足、缺少生产用水等原因,种植芒果颇为费劲。

村民完全靠天吃饭,芒果种植方式也相对落后,施肥、浇水全靠人工。“一天在地里辛苦10个小时,最多只能施肥2亩,或者浇水2亩。”马洪海算起投入产出比,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自己去年种植30多亩芒果产量只有4万多斤,每亩芒果产量还不到其他产地的一半。

芒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或将为村里的芒果种植方式带来改变。马洪海听说,基地建成后,将请来农业专家做技术指导,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全程实行标准化,并借助科技化种植手段,解决芒果种植过程的干旱、缺水等难题,提高芒果种植效率。计划采取的矮化密植种植方式,还能提高芒果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

“目前正在紧张筹备中,等到气温再高一些,就开始嫁接、移栽。”吴静为村民带来好消息,今年还将在金家村建成加工服务中心,对园区内种植的果蔬进行分选分级,形成产、销、运、加工贯通一体的果蔬全产业链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