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林凌 梁现瑞 欧阳杰

——“真能卖到1000元?”史多哈干问,眼睛鼓多大。

——“对啊,这手艺有搞头!”乔进双梅底气十足。

5月24日,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来自小凉山地区马边的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还原了她和贫困户史多哈干的一段对话。

那是3年前的一天,在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合作社,乔进双梅以30元一条的价格,收了一批贫困户绣娘的绣品。几天后,她告诉大伙儿,那批丝巾她转手卖了上千元。

怎么可能?史多哈干很难相信,一条丝巾能卖1000元。她心里想的是,能卖50元就很了不起了。

事实也是这样,乔进双梅根本没卖到1000元,甚至10元都没卖到。

她撒谎了!为什么要撒谎?

娓娓道来的故事可以叫“美丽的谎言”,感染了会场里的每一个人。

彝绣,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绣资”出众,18岁时,乔进双梅就成了县城里的“名人”。

2015年,全县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成立了,乔进双梅向县里的贫困户发出邀请:“希望更多贫困户能学会这门手艺。”

不少贫困户也来了。可有的人第一句话就让乔进双梅啼笑皆非:“一天补助好多钱?”

更多人在怀疑,当地司空见惯的彝绣能卖成钱。“山鸡哪里能成凤凰?”

没有补助,产品又卖不成钱,为啥还来?有人扭头就走。

彝绣扶贫的想法眼看要“黄”,乔进双梅心里那个急啊。“想哭!”时隔多年,当时的情景清晰如昨。

软磨硬泡,有几个人答应在合作社试一试。彝家绣娘本就心灵手巧,一年多后,不少人的绣品就已经有模有样。

“我的丝巾能卖到1000元?”史多哈干有些不敢相信。

得到确切答案后,来自贫困家庭的绣娘们坚定选择留了下来。“只要肯干,挣钱不是问题”。

摆在面前的真金白银,让很多贫困绣娘动了心,并不断学习,手艺与时俱进。

说出真相的时刻到了。

一年后的一次培训课上,乔进双梅搬出来的几箱大家绣品。看到这些“熟悉”的绣品,史多哈干又一次鼓起眼睛。

“对不起,上次我骗了大家。”在乔进双梅的解释中,大伙儿渐渐明白:原来那第一批绣品,还达不到精品的标准,但为了给大家信心,乔进双梅自掏腰包买了下来。

为收入动心,为真心动情。乔进双梅的举动让贫困绣娘感动不已,她们也更加用心学习技艺。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思想观念的转变、内生动力的激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绣娘也“绣”出了新生活。

如今,“1000元卖丝巾”的谎言居然成了真。通过政府牵线,合作社与成都的公司签订产销协议,她们绣出的精品丝巾在成都市场最高已卖到了上千元。

而在马边,现在已有500多名绣娘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2人,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妥妥摘下了贫困帽,“用一句顺口溜说,真正是背着娃娃绣着花,能养活自己也能养活家。”

来北京开会的时间到了。“知道我要来北京参会,大伙儿叮嘱我,一定要把自己的绣品带到首都。”

开包展开,一幅1米见方的绣品映入众人眼帘。这是十多位绣娘近半个月的精心力作,绣品上大熊猫憨态可掬、栩栩如生。

“那1000元的谎,我再也不用撒了。”轻笑声中,会场掌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