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川报观察记者

成都向西,过都江堰,一头扎进高山峡谷,即进入阿坝州。

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李刚 摄

绿色,在这里盛开。九寨沟、黄龙、若尔盖湿地、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四姑娘山、达古冰川……无数绝美的风光在此汇聚。

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村    刘华伟 摄

生命,在这里绽放。大熊猫,黑颈鹤、东方白鹳、丹顶鹤、鬣羚、雪豹……553种脊椎动物在此代代繁衍,其中包括76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这,是我们对阿坝构建的最直接认知,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万物生灵,与自然美景相融相生,历史人文才是最美的篇章。

理县羌族群众欢度羌年。 理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阿坝,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在这片8.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94万藏羌等各族儿女。他们在这里互相融合,共同进步。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共居文化。

黑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个性与共性的不断调和,使得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经历了时间的洗涤后,依然保持着活力。

黑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勤劳善良的藏族与羌族儿女、虔诚庄严的民族信仰、热闹非凡的民族节日、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巧夺天工的建筑与手工艺、丰盛美味的特色美食.....包含着多彩厚重的民族内涵,使得美丽的杂谷脑峡谷被中外学者誉为天然民俗博物馆和藏羌民族文化走廊。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80多年前,红军长征“过草原、翻雪山”,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这里也因此被称为"雪山草地"。阿坝州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全部经过且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前后历时达16个月。革命的队伍先后历经生死考验,踏遍千山万水来到阿坝,将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播撒。当年红军经过时就曾留下了解放全中国,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承诺。

阿坝州委书记刘坪在理县薛城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这是一片绿色的土地。阿坝处于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重要过渡带与分界线,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这里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沱水徜徉,彩林轻舞。

同时,这里还是一片党和国家时刻牵挂的土地。

阿坝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在汶川督导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指导乡村振兴工作。

阿坝州,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州13个县(市)曾全部是国家级贫困县。雪山脚下、草原深处、高山之间、峡谷深处,606个村、10.34万贫困群众的脱贫奔康梦,一直在阿坝州委州政府的“倒排工期”时间表上,牵挂在阿坝各级党员干部心间,牵挂在浙江和省内成都大邑、邛崃、崇州和绵阳、德阳、遂宁等地兄弟省市的“民生帮扶账本”上。

金川海拔4000多米的乡镇通了路。  刘杰摄

水泥硬化路修到了阿坝县牧民家门口。(资料图)李刚摄

脱贫攻坚、携手奔康,对于阿坝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在交通运输部的定点帮扶下,壤塘县国道227线九道拐段硬化到了高山上。(资料图)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阿坝最美的不只是风景,还有94万藏羌儿女的笑脸。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今年,阿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首次达到全面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标准。

壤塘县国道227九道拐段。 赵雪枝 摄

阿坝州累计完成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606个贫困村退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625元增长到2019年的8503元,年均增幅达34.2%。

藏家儿女脱贫摘帽,过上新生活,挥舞国旗感党恩。(资料图)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离不开阿坝州94万藏羌儿女的努力,也离不开各族人民的援助。

游客在理县高半山上的浮云牧场打卡。任陶 摄

如今,草原雪山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寨寨里都是幸福的歌声。

黑水县沙石多乡昌德村村民脱贫摘帽后,穿上新藏装,迎接亲朋好友,共度藏历新年。(资料图) 王维茂 摄

这一幕,历史必将铭记!

雪山作证,草原作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阿坝94万藏羌儿女将继续感恩奋进、戮力前行,谱写阿坝高原新的时代篇章。

5月下旬,壤塘群众在房屋顶插上国旗。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松潘群众歌舞飞扬,喜迎好日子。(资料图) 李向雨 摄

5月22日、23日,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四川日报聚焦阿坝脱贫故事,全景再现阿坝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程,8个版全记录阿坝历史上这一惊天动地的变化,向祖国报告,感恩党和国家,感恩全国人民。

让我们再仔细看一看

《四川日报》今天图文并茂的8个整版,

为阿坝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