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攀枝花观察 陈姝妤 彭莉 湛璐霜

沙坝村,距攀枝花市中心3公里,站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能看到金沙江奔涌流过。不仅地处城市近郊,这里还与流沙坡工业园区毗邻。

1月11日,按照约好的时间,记者来到沙坝村党群服务中心,立刻被大门旁悬挂着的两块牌子吸引了注意——一块写着“银江镇沙坝村务监督委员会”,另一块写着“银江镇沙坝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

“我们村迈向乡村振兴的方法,已经明明白白写在牌子上了。”刚见面,沙坝村党支部书记余方顺便将村里实现致富振兴愿景的“秘密”和盘托出。

村民凝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点亮了沙坝村从昔日“掰包谷、收麦子”“种他一遍坡,收得一小兜”的农业小山村,发展为村民富足、集体富裕的全国文明村,实现“蝶变”的高光时刻。

强筋骨 村集体经济为发展带来“活血”

跟着余方顺走进村里,一座座青瓦小洋楼掩映在果林里,房前屋后鲜花簇簇,远远就能看见“全国文明村”几个大字。“村里的村容村貌打造,都是村集体经济开支。乡村靓起来了,家家户户都铆足了劲奔小康,乡村振兴也有了更加具体的抓手。”余方顺说。

但十年前,村里还是另一番光景。虽然毗邻市中心,但那时沙坝村却是一个旅游业欠发达,支柱产业有待升级的传统农业村。“村民们的收入来源除了种植农作物,再没有其他的增收渠道了。”余方顺回忆,村里的集体经济更是鲜有收入,“几乎为零。”

那时的村民们都没有想到,转机很快发生。2011年,东区高粱坪工业园区开始兴建,村里部分村民的土地被征用,在村“两委”的指导下,他们用补偿金购置了大型车辆,在园区做起了汽车租赁、货车运输等业务。

住在江北的村民背靠园区,开始涉足工业生产、现代服务等领域,怎么才能不让沙坝村变成“跛脚村”,江南、江北共同富裕?村“两委”挖掘出江南片区的土地优势,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作物。

在沙坝村一社,一片释迦果树林里,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品质好的果子,市场上可以卖到20元一斤。”村民张安华说;在沙坝村三社华兴葡萄农庄,一排排葡萄架整整齐齐,“葡萄成熟时,吸引了不少市民来体验采摘。”华兴葡萄农庄项目负责人石兴江说。

不仅如此,沙坝村的党员在全村率先改种经济果木。芒果成了种植“明星”,面积达6000余亩,产量达2000万斤,“不光要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还要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从一产到三产融合发展,要带领大家做精品,进行深加工。”余方顺说。

在“合村并组”后,沙坝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分工更加明确,一社、三社靠芒果种植、土地租赁等增加收入,二社则靠村民经营货车、物流,四社主要发展运输。

搭平台 村民成股东为振兴提供机遇

行走在沙坝村,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力量在果园、林间和不停滚动的车轮中迸发。

说话间,一片开阔地出现在记者眼前。这块“藏”在沙坝村一组,占地近5000亩的仓库,是攀枝花市东区最大的农产品分拣中心。“去年芒果销售期,这里可是帮了大忙。”沙坝村三社村民杨顺棋说。

长期以来,沙坝村的村民们各自联系经销商,单打独斗价格低不说,甚至出现了大订单上门,却不敢接单的尴尬现象,资源优势没有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村“两委”也发现了其中的“弊病”。“不仅卖芒果,跑运输、揽工程,村民间无序竞争,甚至因为没有公司资质,果子卖不到好价钱,做工程也根本没资格。”沙坝村村委会副主任张伟说。

进一步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迫在眉睫。实现多元化经营目标,同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增加村民收入,沙坝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

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沙坝村建立起集体经济组织,开发了东区16家企业部门食堂原材料配送服务项目和打造“一品两中心”项目,分别由村办企业攀枝花市志腾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志腾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实施。

“成了村企的法人代表,我经常要和不同的项目方洽谈合作,打破以往的很多限制,多方面增加我们集体经济收入。”余方顺正在适应新角色,和他一样,沙坝村的1380名村民也有了新身份——股东。

采访当天,记者赶上了在沙坝村党群中心会议室里召开的首届股东大会。余方顺曾翻出过自己的工作笔记,上面记录着有意愿与村里企业合作的项目情况,“如果大家有认识的老板、好的资源想来合作,随时和我联系,我们的公司就是一个平台,给大家争取更多发展的机会。”余方顺语气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