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观察 彭莉 川报观察记者 唐子晴

5月21日上午11时,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迤资村,一辆挖掘机开进已干涸的黄桷芽水库,扬斗、下斗……第一斗淤泥被转运到运输车上。

村民倪坤兴站在库底,担任现场秩序维护员,负责指挥工程车清挖淤泥。当天,黄桷芽水库清淤拉开帷幕,这也是今年以来,仁和区首次试点开展的“清淤行动”。

淤泥“鸠占鹊巢”, 利用清淤内增效能

“工程预计20天左右完成,赶在今年雨季来临前做好蓄水准备。” 大龙潭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陶朝云说,黄桷芽水库建成于1959年,设计库容80万立方米,是周边6个村民小组近万亩农田的生产用水。

多年来,库底淤泥沉积严重,近期测量的淤积量高达40万立方米,淤泥“鸠占鹊巢”,影响了水库的正常蓄水,给周边村社的农业用水造成了一定困扰。“尤其是遭遇旱情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陶朝云说。

清淤,有利于助力农业发展,更是一本划算的“成本账”。仁和区水利局局长陈启华说,此次黄桷芽水库清淤量为10万立方米,容积相当于新建一个“低配版”的小二型水库,按建设成本计算,每立方米水节约了近三成。

据了解,仁和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到全市人均的一半。为此,采取外增水源、内增效能的方法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难题。 “外增水源主要是从金沙江取水,短时间难以实现。内增效能,以清淤‘复容’、高效节水、水资源保护为主,既经济实惠,又能立竿见影。” 陈启华介绍。

实现转危为机 ,做好淤泥这篇“文章”

清理出来的淤泥去哪里?

“填埋鱼塘,可增加集体用地面积。用于果蔬地肥土,还能大大改善土质。” 大龙潭乡副乡长李航说,库底淤泥其实就是塘泥,富含氮磷钾,用作农业肥土,效果不错,好多村民都等着要。

清淤第一天,村民倪坤兴就赶着预订刚挖出来的淤泥。“正好补充我家芒果地的土质,为今后打基础。” 倪坤兴说,听说村上要组织人参与清淤,他赶紧报名,希望能分得“一杯羹”。抱着和倪坤兴同样想法,80多位村民积极加入。

为保障清淤工作顺利开展,村民分为现场秩序维护、交通维护、工程计量三个小组,按照轮班制投工投劳。政府部门还将补贴设备租赁费和车辆运输费,大龙潭乡纪委、迤资村纪检组对施工和计量过程进行全程监管。

仁和区现有水库92座,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库总蓄水量约9000万立方米,淤积量达1700万立方米。“在旱期进行水库清淤,尽量恢复库容,既能让水库健康运行,促进今后的农业生产,又能提供优质的塘泥,更好地为农业服务,这就是转危为机。”陈启华说。

针对仁和区其他因受旱情影响干涸的水库,还将展开清淤。陈启华说,“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水库淤泥深加工和资源再利用,从环保和经济两个方面,做好水库淤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