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声广

又到了“世界读书日”。每年的4月23日都是如此,有些朋友在微信中纷纷秀出各自读书的样子,或捧书于柳荫下,或翻书于藤蔓间……给人以如饥似渴读书之想象。

这倒让我想起多年前,大约也是暮春时节,何立伟先生作过一幅漫画。画面上男主人端坐在桌前读书,女主人给他送来一杯热饮。有意思的是,画面的留白处写道:“捧随便一本什么书,看进去没看进去都没啥关系,关键是这个姿势在老婆看起来比较美丽。”现在想来,似乎与朋友圈里晒的读书样子如出一辙,只是摆个姿势而已。

本文刊于5月22日四川日报第19版、文艺副刊《原上草》版面。

关于读书的样子,古人是有很多经典例子的。一种是真正的读书人,他们为考取功名而读书,什么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这是下苦功夫、真功夫的奋斗者。一种是假装的读书人,他们为博取虚名而读书,追求的是一种有红颜知己相伴,青灯如豆,暗香浮动的悠然意境。所谓“千古文人佳客梦,都是红袖添香夜读书”,正是此类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少年时,我对读书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孙敬、苏秦为求知而头悬梁锥刺股的痛苦状,匡衡幼年凿壁偷光苦读书的偷偷摸摸状。这些古人读书时最经典的样子一直铭刻在我的大脑深处。记得那时老师和长辈们常说,我国历史上每一位有作为有成就的杰出人物,都是具有坚韧不拔的求知毅力和远大志向。正因如此,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匡衡以说《诗》而扬名。

实际上,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但在真正的读书人心中,却是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宋元间学者翁森写过一首《四时读书乐》,其中有四句是这样的:“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此诗把读书的乐趣写得生动绮美,情趣盎然。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据此绘成《四时读书乐图》。国学大师林语堂说:“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读书,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大师们关于读书的高论,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读书更有价值的事情了。

常言道,人生千条路,书是心安处。古人为了多读书,不仅是苦其心志,更是惜时如金。他们把“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时间都用上学习,甚至连“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也不放过读书。这就是古人读书时常会用到的两个词:“三余”和“三上”。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顾炎武,就是一个典型。有一次他骑在驴上,由于沉浸于书中,走着走着就摔到土崖下。他爬起来,抖落身上的尘土,骑上毛驴又继续读书行走。想到这里,亭林先生“博学于文”的形象一下子跃然眼前,他是把读书当做自己毕生的课题。我曾读过高尔基有关书籍的一段话:“书籍包含着我们的先人,以及我们同代人的灵魂。书籍似乎就是人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本身事业的谈论,就是人类心灵关于生活的记载。”在这大千世界,对一些争名争利、苦于心计者来说,书籍何尝不是一味使其心安的良药?!

我在军营时,曾听说有这样一位老兵,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退伍后分配在一家小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虽小,那也是知识的海洋。老兵面对自己文化基础差的缺憾,励志读书,以超越常人的毅力,一头扎进书海里,春来冬去,白天夜晚,书堆成了他的栖身之所,用了5年的时间拿下了电大机械专业,同时完成了4年图书管理专业的夜大学习,又差不多用了10年时间攻下了大学英语专业等课程,读书使他变得卓越。当有的人还在津津乐道全日制大学教育时,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老兵已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总裁。人们问他在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最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战胜来自内心世界的妥协。

我曾有过一段没书读、借书读、找书读的经历,不是舍不得买书,而是那时出版的书籍单一,书店里文学方面的书基本上没有。若能借到一本大部头的书,真是兴奋不已,如获至宝,可以读到通宵不眠。现在读书有太多的优势了,书店、图书馆里琳琅满目,中外名著应有尽有。尤其是新媒体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方便。手机、电脑等阅读的平台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选的对象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实体书,还有库存海量的电子书,想看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看,旅途中、咖啡馆、公交站的雨棚下都可以用来读书。

其实,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是不太讲究自己读书样子的,而是在意自己是否真的读进去了。俗话说,“酒多人癫,书多人贤”。一个人若长期注意读书学习,日积月累必然会胸襟开阔、心情怡然,也必然会步入精神世界的高尚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