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籍田镇;向右,视高镇。”1月11日,站在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籍田街道和眉山片区视高街道的交界地带处,柴桑河中桥上竖起的一个蓝色路牌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以柴桑河心为界,面向水流去向,左边为视高街道,右边为籍田街道,柴桑河是名副其实的交界河。”视高街道青林社区党委书记高跃凯口中的这条交界河,将眉山视高街道和成都籍田街道串联起来。“两个街道的人都同根同源,交流联系十分紧密。”
紧密,也延伸至今天——当前,两个街道正联动开展“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示范。有意思的是,从宏观看,成都都市圈里,成都带动着眉山;但从微观看,交界地带处,城市化程度更高的眉山视高街道则向成都籍田街道辐射。
交界河“逆流而上”
共同开展联防联控,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你看,河水好清嘛!”高跃凯身着“成眉平安巡防”红马甲、戴着同字样的红袖套,指着柴桑河河面,哈着白气对记者说。低头一看,桥下流水潺潺,水清岸绿。
泉龙河和柴桑河在视高街道境内汇成柴桑河,自南向北流向籍田街道,流入黄龙溪,最终汇入府河。用当地人的话说,柴桑河“逆流而上”,回旋流止,是四川境内为数不多的“倒流水”。
可是,此前的画面却没了“逆流而上”的诗意。高跃凯回忆,此时脚下43米长的柴桑河中桥,当时还只是座铁板桥,从桥上往下看,河面泛着黑水,遍布化学泡沫,发出阵阵恶臭。视高街道党政办主任陈政则坦言,过去由于两边的发展规划有差异,缺乏有效管理和沟通,河道常年垃圾堆积,污水横流,同时因为两岸防洪堤坝不对称,导致这里洪涝灾害频发,这成为了两地群众的一块心病。
变化始于2020年。高跃凯回忆,自那时起,视高街道和籍田街道组成平安巡防队,联合交替进行生态环保、平安创建等巡防,其中河道是重中之重。“两边街道围绕水系环境治理建立机制,在河湖长制工作框架下,把柴桑河纳入了三级河长巡查机制,形成长效管理,加强沟通协调和巡查。”陈政进一步解释。
除了巡河,记者注意到,在柴桑河桥左侧、视高街道境内,向外走不到十米便是视高街道第二污水处理厂。
“视高街道的生活污水接入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正兴街道污水处理厂,锦江镇锦江里社区、毛家渡社区生活污水接入黄龙溪污水处理厂,黄龙溪镇嘉禾社区生活污水接入锦江镇莲花污水处理厂。”眉山天府新区管委会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两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污水设施共建共享的结果。当前,交界河的流域治理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0年起就呈现出明显改观,柴桑河视高出境断面从劣五类改善到IV类水质,最好达Ⅲ类水质。”
一星期巡河一次,每次半小时左右,高跃凯对柴桑河再熟悉不过了,也将河道的变化细数在心。“河道清爽多了,没有臭味了,感觉小时候在河里抓鱼、抓泥鳅,嬉水玩耍的日子又要回来了。”
成都人“逆行前来”
共建校地协同创新示范区,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两地发展程度有落差。”陈政直言,一直以来,籍田街道以发展柑橘等农业为主;视高街道目前正在打造眉山市域副中心,其城市化程度更高。“一般是眉山人往成都走,但在这里,成都人却‘跑’了过来,到这边工作和生活。”
缩小光圈,更聚焦一点,是视高街道奋勇社区吸引了籍田街道黄堰村村民前来。“更小范围内的融合发展上,我们立足紧密的地缘依托、资源禀赋以及各异的城乡互补共生特质,将两村(社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创新编制‘籍视校地协同创新示范区’合作建设方案”。上述相关负责人说。
“10月份开始构思,两地联席会来来回回开了至少五次,12月上旬才编制完成。”陈政介绍,这是依托视高街道拥有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等两所高校的人才和专业优势,结合籍田街道的农业发展,从而确立的融合发展方向。“作为短期发展的主抓手,方案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畅通了沟通体系,着力于视高街道辐射带动籍田街道、形成小区域产业带发展,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更大区域的融合发展。”
在他看来,融合发展直接体现在四川科技职业学院下设乡村振兴学院上。一个多月前,该学院学生直播带货眉山天府新区“爱媛”果冻橙。开播仅5天,就累计吸引50余万人次观看,卖出橙子8000余斤。
两个街道还将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小猪佩奇、乐高乐园等旅游项目落在两地之间,建成后可承接两个街道、成都和眉山片区乃至更大区域内学校、企业、居民休闲文旅等消费需求;同时,依托籍田街道农文旅资源优势,结合视高街道教育、房地产及人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乡村餐饮、户外体验等项目,做实产业互补发展。”陈政说。
策划|王怀 董世梅 阮长安 李秋怡
统筹|董世梅 王国平
川观新闻记者|宁宁 樊邦平 肖莹佩
摄影/视频|杨树
编辑|熊珮
校对|黄颖
审核|黄志凌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网友黄河水 2022-03-14
乡村振兴
川观网友777680 2022-02-28
绿水青山好地方
何 成 2022-03-08
美丽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