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凉山战报”前方报道组

5月13日,继前日凉山州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悬崖村”)居住在山脚下的26户贫困户搬迁至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新家后,高山区的31户贫困老乡也走下2556级钢梯,搬进新家。至14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全部搬至县城安置点,其余77户村民则留在村里。

相较周边山村,“悬崖村”土地肥沃、产出更优,加上当地老百姓对故乡的眷恋,过去走的是“就地脱贫”的路子。

那么,现在为何又要搬?搬走的人和没搬走的人,生产生活怎么办?带着疑问,记者专访凉山州政府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

记者:“悬崖村”交通不便,是块“硬骨头”。它的搬迁,意味着全县脱贫进入什么阶段?

子克拉格:“悬崖村”搬迁难度确实很大,属于全县最后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啃下这块“硬骨头”,从一个侧面表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一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脱贫攻坚工作要求,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目前各项工作都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官、收尾阶段。

以住房建设为例,我们自加压力,确保在今年4月30号以前所有新建的住房都基本达到了入住条件。“五一”过后,全部进入最后搬迁阶段,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住房建设任务没有压力。

同时,发展上远看一步。我们通过整合资源,把住房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乡村旅游、区划调整、教育均衡结合起来,县城集中安置点住房建设标准略高于县城其他住房,以此拓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引领城市发展。

记者:此前,“悬崖村”一直走的是“就地脱贫”的路子,现在为何又要搬迁?

子克拉格:“悬崖村”这一次搬迁的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搬不搬,既和当地整体发展有关,也和脱贫工作要求有关。

在基础条件落后的“悬崖村”,相比“就地脱贫”要搞一系列“大手笔”的交通、通信、电力建设,其实易地搬迁的成本要小得多。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但前几年为什么没搬呢?

因为我们当时考虑更长远发展,结合当地资源搞旅游产业。“悬崖村”有高山、峡谷、河流、树林,开发出来是非常漂亮的。

但是,旅游产业具有很长的周期性,不可能短期内见效益,需要长时间不断地投入、发展。

然而,脱贫攻坚等不得、慢不得,必须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悬崖村”要在2020年如期脱贫,就必须如期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但旅游业又不能中断,怎么办?于是,我们就选择了一个折中的路径: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出来,其他村民继续留在村里搞旅游,而搬出来的人依然可以回去继续搞产业。

记者:对于搬进县城的居民,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并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子克拉格:刚搬进城,生活不适应是难免的。相比之前在山上自给自足,城里吃什么都要钱。但我们要认识到,这不是方向问题、路径问题,而是一个发展中必须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进城生活的好处,肯定远大于山上。我们测算过,家中一个人打工的收益不亚于在农村种10亩地。况且,农村很多家没得10亩地,即使有10亩地也不能靠一个人就轻轻松松种出来。

针对进城的人,我们最主要是培训、劳务输出,外出务工有奖补,这也是当前贫困户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同时,老家的土地依然是他的,他随时可以回老家管理经营。如果没时间或不想回去种,可以将其流转给别人经营,或者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也能得一份收入。

记者:“悬崖村”还有部分村民没有搬迁,依然住在村里,如何保障他们的后续发展?

子克拉格:相对搬迁的村民,这部分村民总体致富能力更强。而随着村民搬离,大量的土地将腾出来,通过流转,村里人均实际可使用土地面积就增加了。他们可以搞更大规模的种植、养殖。

而另一个增收机遇,就是前面说的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不但不会随着人口搬迁而萎缩,反而会因为人员搬离,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一方面,我们将搬迁后的房屋收回,按照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进行重新规划打造,或拆除、或改建,或新建。

另一方面,一些大型企业正投资“悬崖村”,搞旅游项目开发。比如,今年“悬崖村”就将开工建设一条通向山顶的索道。

留在村里的人们,既可以参与到这些大型旅游项目中,也可以“自起炉灶”,搞个体经营,吃“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