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观察记者 曹爽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也给遂宁农业农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5月11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遂宁代表团审议现场,来自农业农村部门的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农业农村局高级经济师杨茂君表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擦亮农业“10+3”金字招牌、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农业农村局高级经济师杨茂君(杨小东 摄)

吸引人才回乡 构筑乡村振兴“人才磁场”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开局良好,也取得了初步效果,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杨茂君认为,乡村振兴目前存在两大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农村缺乏年轻人,尤其是缺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大量青少年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外上学,毕业后都在外面找工作,没有考上大学的也不愿待在农村,造成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尤其是缺信息缺技术,市场理念、商品意识非常缺乏,造成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种地风险较大,这两大问题也是全面小康“三农”领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引进了人才、留得住人才,乡村振兴发展才会有希望。”杨茂君认为,应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研究出台一批既可行又管用的激励支持政策,让农村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有作为。杨茂君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应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在吸引涉农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年轻人到农村创业等方面,研究出台一批既可行又管用的激励支持政策,如为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或就业,可按学历情况每人每年补贴1-2万元,连续补3年的办法,激励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农业、扎根农村,担当乡村产业的新领头人,带领广大小农户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家庭农场以生产为基础,合作社以服务为引领,二者利益高度相关、互为依存、融为一体,是现代农业组织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杨茂君建议,要搞好顶层设计,大力扶持联农带农主体,让农民能参与、可就业、能致富。省上应设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资金,鼓励支持大中院校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到农村兴办家庭农场,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家庭农场主和高素质新型农民,同时鼓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科技人员等领办农民合作社,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农户转变,带动更多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青年人才引不引得回、留不留得住,关键要有可增收致富的产业作支撑。”杨茂君认为,发展产业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有钱挣、有增收的门路,应突出扶持发展一批农民参与度高、收益广的全产业链乡村产业,把农产品加工流通重心下沉,将更多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户。

杨茂君建议,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一定数量的小农户发展,作为财政支农资金和扶贫资金获得的前提条件。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退出补偿机制,让真正有种地能力的农户获得更多稳定的土地资源,只有稳定的土地关系,才能有更多家庭农场、专业农民的产生,农业才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建设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 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作为成渝地区“菜篮子”保供基地和四川粮油果蔬主产区,遂宁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绿色生态本底。”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杨茂君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总体规划、项目安排、试点示范等方面支持遂宁与潼南联手,建设遂潼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打造川渝乡村振兴遂潼合作先行区。遂宁可率先在琼江、涪江沿岸建成绿色蔬菜基地,在高速国道、省道沿线以及两地毗邻、沿河、沿界区域建设特色水果产业带,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直供基地和精深加工园区,共同推进蔬菜、水果、粮油、生猪、红薯、川白芷等遂潼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2018年遂宁在全省率先启动10个村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级试点,今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1151”工程,围绕“10+3”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一环两区七带”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为建设丘区“精致农业”先行区、打造乡村振兴“遂宁样板”提供了有力支撑。

杨茂君建议,将遂宁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重点在培育特色产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试点示范,为全省探索形成符合丘陵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将遂潼城乡“一体化”发展纳入全省和国家“总盘子”规划,重点支持遂宁打造“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引领带动遂潼两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