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27岁的刘芳和72岁的姥姥之间,聊天话题总是两条平行线:姥姥谈话的出场人物往往是二叔、表舅、表姨,而刘芳只能提起朋友、同事、同学。刘芳工作前,回农村老家的频率稳定地保持在一年一次,工作后就变成了未知数,本就不熟悉的亲戚更加陌生了。姥姥总是埋怨她,“怎么连长辈都不认得,那以后你有事,找谁帮忙啊?”刘芳只能苦笑,“我没这条件,我的生活圈里沾点亲戚关系的人一只手就能数完。”有人把像刘芳这样的90后称为“无根一代”:生于城市、长于城市,丰富物质条件优渥、人情往来淡薄,亲戚关系逐渐弱化、朋友关系日渐增强。(12月31日《中国青年报》)

叶落归根,可现实中,竟然出现“无根一代”,似乎是让人惊讶的。然而,对于“无根一代”无妨淡看。

何谓“无根一代”?是指和亲戚关系淡薄,少有人情往来的一代。一些年轻人不太愿意和亲戚来往,过年回到老家,也多是呆在自己家里,很少参加家庭聚会。自然,亲戚有什么事,也很少帮忙;自己有什么困难,也不太愿意找亲戚帮忙。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已经远离家乡,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安家落户,回家的次数很少,而且亲戚中,也多在全国各地安家,要相聚不太容易。好在现在网络发达,家庭中基本上多有微信群,大家可以在网络中相聚,现实中的相聚则变得很少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亲属关系的淡化是必然的。不能据此认为,这些年轻人就是“无根一代”。所谓的“根”,就是指的是血缘关系的“根”。血缘关系还在,虽然不太来往,“根”还是在的。人和人之间能否经常联系,能否相处得和谐,这并不是由血缘关系起决定作用的。即便是亲如兄弟姐妹,由于性格不合,或是因为某种原因,也可能不太来往,而两个陌生人,由于价值观、性格、兴趣爱好等相同,从而成为知心朋友,却可能经常来往。亲戚中也有说得来的,也有说不来的。如果因为亲戚关系就要经常来往,或是为了寻求所谓的“根”就要经常相聚,也是不太现实的。

更重要的是,对于有没有“根”,我们不必过于在意。从大的方面说,我们的“根”就是祖国,中国就是我们的“根”,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无根一代”;从小的方面来说,“家庭”的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必因为血缘关系就要被迫做一些什么事。对于“根”,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再局限于“小”家庭,不是要往回看,而是要往前看,向前走。即便是在外面工作生活,也可以衍生出新的“根”,然而生根发芽。在中国的大地上的中国人,“根”都存在。我们都是有“根”的人。(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