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12月21日,冬至。阿欧莫努子从贮藏室拿出九月份收获,依旧新鲜的马铃薯,准备在“最冷的一天”为家人烹制热气腾腾的土豆烧排骨。

马铃薯,既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特木里镇苏嘎村的主要作物,也是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事实上,以往普遍存在马铃薯品种混杂、种薯活力差、栽培粗放、加工缺乏等问题,尤其因贮藏条件差导致过早发芽的问题十分严重。近几年,百姓终于少了类似的困扰。

这得益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马铃薯研究团队“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项目的开展。团队主创特色马铃薯良种、良繁及优质高效高产栽培等多项技术,培育出了营养全、口感好、市场价高的马铃薯,并通过科技小院、天府科技云平台进行技术推广示范与成果转化。这一模式还在12月15日举办的首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上,入选省级推介洽谈项目。

村民马铃薯丰收

一颗马铃薯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又是如何积蓄能量,成为改善乡亲们饮食生活,带来经济效益的“致富薯”的?

良种

种出活力满满的种薯“曾爷爷”,亩增收超300元

“农户家里因贮藏条件简陋,常年吃发芽的马铃薯,用作种薯的马铃薯又因种性退化、过早发芽活性差导致产量、品质、效益下降,发了芽的商品薯也卖不出去。”回忆起多年前刚到布拖县调研时的情景,有着“土豆王”之称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西瑶“既心痛又震惊”。从那时起,王西瑶便立志用先进的马铃薯种植和贮藏技术成果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

王西瑶指导农户收获马铃薯

让薯农种上高活力的脱毒薯、吃上不发芽的安全薯、卖出高效益的致富薯,第一步是要培育好的品种。

2018年底,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下文简称“科技小院”)正式挂牌成立。王西瑶介绍,科技小院以创建布拖县马铃薯新产业为主体思路,通过科普宣传培训转变农户传统的生产、贮藏和食用观念,培养市场销售意识。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柯炳生与科技小院师生在一起

4月初,凉山州马铃薯春播种就要开始。“这个被称为‘金蛋蛋’的就是我们最好的脱毒原原种,在它活力最好的时候播下去将会收获不一样的成果。”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导师团队成员严奉君博士后介绍,马铃薯原原种就像是种薯的曾祖父,用马铃薯原原种能够在高海拔繁殖出第二代的原种,再繁殖出第三代种薯。把种薯交到农民手里,它的产量可以增加30%以上。

至2021年,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先后有30余名导师、研究生分批长期入驻布拖县“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指导建成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生产种三级繁育基地,组织培养室、原原种雾培大棚、原原种基质大棚、马铃薯精深加工厂,通过机械化高产栽培、晚疫病统防统治、绿色安全贮藏,实现了马铃薯全产业链示范。

马铃薯原原种的繁育是科技小院师生工作的基础与核心。王西瑶告诉记者,该公司的生产原原种的能力,从2018年的100余万粒,增加到现在的500余万粒。所繁育出的良种种薯,逐步满足了布拖县常年22万亩的马铃薯生产需求,实现每年每亩增收300—500元,全县薯农将新增收6千万至1亿元。

良法

提前播期+轮作,少了病害多了收益

将马铃薯播期提前的实验是小院师生的重要试验之一。王西瑶介绍,这样既可探索在布拖盖膜对马铃薯增产的效果,还可把三四月的播种期提前至二月,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布拖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别厉害,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为七月份雨季来临的时候。”专攻马铃薯早播早收研究的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廖倩说,该实验想通过实现早播马铃薯,在雨季来临前收获,避开晚疫病的发生。

团队还为当地产业发展探索出更多可能。科技小院研究生冯豪杰告诉记者,当地只种一季马铃薯会造成土地的浪费,如果能在高原山区引进蔬菜,增加一季作物,保持地力不被浪费,在经济上或许就能给老乡们带来经济效益。

科技小院师生指导当地员工移栽茎尖苗

为此,团队进行了马铃薯—蔬菜的轮作试验,目前已初见成效。“通过挑选的12种蔬菜已有至少6种试验成功,如果进行推广,经济效益可能是翻一番到两番。”严奉君告诉记者。

团队的到来和科技小院的建立,为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良种配良法让老乡们感受到了马铃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前没有科学技术,一亩地一年只能收三千斤左右的马铃薯。王老师带来了好品种和技术,现在一亩地年产能达到五六千斤。”布拖县特木里镇勒吉村村民阿力呷加日说。

贮藏

吃上不长芽的安全薯,节约25%生产和储运成本

解决了良种、良法的配套,贮藏同样是阻碍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第一次到老乡家里做调研看到他们食用贮藏后发芽的马铃薯,不仅对人身体健康有影响,也不利于种薯发芽,为此我研制了一种植物源抑芽试剂。”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入住科技小院1年多的研究生朱嘉心告诉记者,通过对马铃薯表面进行处理,可以起到抑制发芽的作用。在同等湿度、温度条件下,使用抑芽试剂后的马铃薯可贮藏10至12个月。

科技小院师生给布拖百姓讲解马铃薯种植知识

把论文写在大地,收获在广袤田野,王西瑶一直在带领团队践行。王西瑶介绍,团队把实验室搬到科技小院、田间地头和定点农户家中,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问题,切实打通科技助力的“最后一公里”。

“团队通过多年的实验与研究,已创新了特色马铃薯良种、良繁及优质高效高产栽培,与西南混作区马铃薯周年轮套作生产模式配套的种薯绿色轻简化壮芽调控、安全贮运控芽保鲜等多项技术。”严奉君告说,这些技术可将种苗、种薯产量提高25%,效益提升30%。精准调控种薯休眠期与贮藏期匹配,萌芽期与播种期匹配,出苗快、齐、壮,齐苗缩短12天,壮苗率提升30%。

在效益方面,团队与家庭农场、专合社等合作,针对性解决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共同实现增产20%,亩增收2000元,节约生产与贮运成本25%,延长商品上架时间,扩张销售区域。

布拖县马铃薯新产业如愿起步,实现全县产业提升产能5.1亿元,特木里镇成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十佳示范点。导师团队获得“2016—2020年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称号,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也连续2年被中国农技协评为“十佳科技小院”。科研人员“让薯农种上高活力的脱毒薯,吃上不发芽的安全薯,卖出高效益的致富薯”的梦想开始在布拖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