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日前《成都高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0-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炉,其中一项成都高新首创的改革举措引发关注。

为进一步帮助企业纾解难题,《行动方案》提出:完善联合甄审机制,探索设立营商环境甄审室,畅通建议、咨询、投诉渠道,创新政企互动机制。

“长期以来,企业反映的跨部门跨领域难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使得企业获得感大打折扣。同时,一些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的跨部门改革举措执行落地也存在‘空档’。”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工作人员介绍,探索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甄审机制,就是要打通体制机制壁垒,搭建政企平等沟通对话平台,以更优的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

从1.0到如今的2.0版《行动方案》,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改革力度越来越大、步子越迈越深,而以优化营商环境甄审机制为代表的系列创新举措,正勾勒出一条立足地方实践的高新特色改革路径。

解痛点治“顽疾” 跨部门会商解决企业难题

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落地执行。在成都高新区此次出台的《行动方案》中,以构建优化营商环境甄审机制为突破,探索架构起诉求解决、纾困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成为改革创新一大亮点。

根据《行动方案》要求,在探索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甄审机制方面,成都高新区要设立营商环境甄审室,以部门会商共审的形式协调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复杂疑难问题。

一方面聚焦企业关切,及时协调解决市场主体诉求;另一方面,坚持“刀刃向内”,主动革新政府部门的工作机制和服务质效。在前期实践过程中,这项高新首创的改革举措已经初显成效。

此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权属证明文件缺失,一家企业在成都高新区办理报规报建流程中受阻。

了解情况后,成都高新区立即组织规划、建设、社会事业等相关部门联合召开甄审会议,让多个部门负责人与企业面对面沟通,共商解决方案。最终,在跨部门会商共审的甄审机制下,企业诉求得到了及时解决。

又比如,在办理建筑施工许可环节,涉及部门多、专业性强、报批周期长等特点,导致体制机制性问题十分突出。

为此,成都高新区联合经济运行、生态环城以及市政公服企业等多方,组建指标提升工作专班,联合甄审、逐项梳理工作全流程,将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压缩至60个工作日、小型低风险项目压缩至25个工作日,进一步缩短了成都高新区办理建筑施工许可的审批时限。

“究其原因,这些问题是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连贯性和交融整合所致。”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分析,“‘放管服’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部门或政策之间衔接的‘真空’地带。‘甄审室’的设立,就有利于打破这种体制机制壁垒,打造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

全流程保障政策落实 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

改革目标与路径已定,如何保障政策落地的高效、精准?

首先,成都高新区明确了甄审机制的工作流程。从甄别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到召集联合甄审会议、出具甄别审查意见书,再到领导小组会议确认行政效力、后续监督执行……每一个环节均有明晰的目标和任务分工。

为了更加有力地解决“疑难杂症”、压实责任分工,成都高新区还建立了高位甄审调度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企业反映的一般性问题由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甄别审查,重大疑难杂症事项则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分管委领导主持甄别审查。针对专业性问题,还可邀请律师、智库专家等提供专业建议。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政策执行力度,甄审机制要求,在联合甄审会议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应当出具甄别审查意见书,并写明甄审结果和作出甄审的理由。同时,加强对甄别审查意见书确定事项的目标督查,以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甄审机制目前已协调解决28项“疑难杂症”,涉及企业开办“准入不准营”、优惠政策申报兑现难、企业融资难、环保执法“一刀切”、企业信用修复等领域,企业满意率达100%,改革成果获得高度认可。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以具体问题和案例为切入点举一反三,从单个案例带动一类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制度化解决方案,推动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下深水、显实效,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