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英

近日,有驻村扶贫干部反映,帮扶对象居然要求为其送米、买粮。农村贫困群众买粮吃现象,虽是个例,却值得各级扶贫组织警惕,值得广大扶贫干部深思。从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打土豪、分田地”,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今天,有地可种、种什么、怎么种,农民职业自由让人羡慕。农民不是不可以买粮吃,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买粮吃的确有一些尴尬。这也暴露了扶贫工作还存在误区。

脱贫攻坚“向钱看”没问题,但“向钱看”不该是脱贫唯一标准,贫困户的收入里不应该只有钱,还应该包括劳动技能、素质,等。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在前面硬生生地拽着贫困群众挪过贫困线,而是与贫困群众手牵手、肩并肩一起跨过贫困线,共同迈入小康社会。然而,在扶贫实际工作中,个别扶贫干部为了提前摘帽、快速脱钩,甚至“解囊相注”,有扶贫干部自嘲,为了增加贫困户收入,把储存了多年的“私房钱”都拿了出来;有的扶贫干部满脑子都是高大上的“上项目”,争取扶贫产业,却忽略了让贫困群众在“黄土变成金”的“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结果扶贫干部跑断腿、磨破嘴,帮扶对象却泡酒馆、挤牌桌,导致良田沃土杂草丛生,农村土地抛荒问题严重。

脱贫攻坚岂能如此不“接地气”?地板都没有站稳踏实,就想着“助跑、摸高”,触及天花板摘下穷帽子,不过是天方夜谭,如此脱贫攻坚不过是空中楼阁,即使摘帽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农村贫困户买粮吃,表面上看是因为“赖贫”,实质上还是扶贫方式方法不科学。比如,慰问农村贫困户,为丧失劳动力等老弱病残的群众送米送面,无可厚非,可对那些正当壮年,身体健康的贫困户也送米送面,就值得商榷了,这不是在“惯懒”、“养懒”吗?长此以往,必然滋生“等靠要”思想,惯出伸手要钱、张口要粮的毛病,这不是真扶贫,还会为全民小康埋下隐患。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谁都懂,可在脱贫攻坚具体工作中,少数扶贫干部不是见同行帮扶成效显著而眼红,就是因为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而心急,大包大揽、急功近利,忽略了贫困群众穷则思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内生动力,扶贫工作如何不心苦、人累?扶贫先扶志。对农村贫困群众而言,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不能丢,赖以生存的耕地更不能丢了荒。

脱贫攻坚智者胜。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单兵作战,而是扶贫干部与帮扶对象多向互动,只有充分唤醒“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意识,激发贫困群众争先恐后奔小康的斗志,让他们钱满兜粮满仓,才是真扶贫、真脱贫,才能让小康之路一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