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邓翔沣

【记者探访】

“勤洗手”成为生活新风尚 市民纷纷主动掌握正确洗手方法

疫情发生后,洗手这件日常小事几度引起热议。虽看似平凡,勤洗手却折射出公众的生活卫生习惯。近日,四川省发出文明倡议,倡导公民“日常交往有讲究,注重卫生勤洗手。”倡议的效果如何,市民的生活习惯是否发生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多位市民。

4月7日上午,在春熙路上某家外企上班的杨士忱进入办公室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下随身物品去洗手间洗手。“洗手不仅应该注重次数,还应做到每次里里外外洗上1分多钟,这才能算得上把手洗干净了。”杨士忱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他与家人更加重视洗手这件小事,第一时间学习了“七步洗手法”,并购入洗手液等清洁物品。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疫情发生后,洗手这件事在大多数市民的心中变得愈发重要起来,不少市民表示洗手的频率提高、时长增长。

“公司在洗手间每面镜子上都贴有勤洗手的温馨提示。”在成都某家银行上班的沈曦竹告诉记者,由于在银行的营业大厅工作,与人接触机会较多,她一得空便去洗手。“以前与顾客见面时会以握手的方式进行寒暄,现在默契地改为点头示意。”

当“勤洗手”正逐渐成为市民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时,记者走访发现,如何正确洗手变为市民追赶的“新潮流”。

“以前不知道,现在才发现洗手也是门学问!”市民雷蕾表示,疫情发生后,许多新闻都报道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她和家人通过视频边看边学习,为防止小孩和老人遗忘,她还特意将“七步洗手法”的步骤图片打印出来,贴在洗手间的镜子旁。

“许多人都能做到用餐前、外出回家后立即洗手,但有些情况容易被忽略。”刚刚结束远程办公的景和丽蓉表示,她随身携带着免洗洗手液等物品,以便在摸过门把手、乘坐地铁、超市购物后,立即对双手进行清洁。“当然在情况允许下,我是肯定会马上到水龙头前洗手的。”景和丽蓉表示,希望疫情结束后大家也能同样重视勤洗手,把它变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听听他们怎么说】

全国道德模范刘源:

不仅自己要增强勤洗手的意识,并且应该带动身边人都加入“勤洗手”行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宗志勇:

洗手时应重点关注大拇指和指尖等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宅”在家里也要勤洗手

“每一位公民都应该遵守文明公约,注重卫生更是保护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有效方式。”清明节期间,全国道德模范刘源与孩子做好防护措施久违地去了趟公园。“在公园内有许多洗手台,能看见许多市民带着孩子不时去洗手。”刘源表示,市民的行动让他感觉到大家对洗手的重视程度有明显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的双手会接触到很多细菌。若不勤加洗手,细菌最容易通过揉眼睛、吃东西等方式进入身体,增大感染风险。”刘源表示,自疫情发生后,他与家人第一时间查询了洗手的正确步骤,并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练习。“洗手不仅要勤,还要注重方法才能达到清洁效果。”

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是刘源和妻子最近的课题。“不仅自己要增强勤洗手的意识,并且应该带动身边人都加入‘勤洗手’行列。”刘源告诉记者,在外出回家后、用餐前,他和妻子都会手把手教孩子洗手,逐步让他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并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一个人的积极行动能带动一家人,每个家庭都行动起来了整个社会的卫生习惯才能更加文明。”刘源表示,疫情发生后,许多公众对文明社交更加关注,纷纷从小事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卫生习惯。“希望大家能一直延续勤洗手、咳嗽时掩口鼻等好习惯,让践行文明社交行为习惯成为社会新风尚。”

“洗手时,除了要保证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洗手的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宗志勇教授表示,在洗手时,需要稍用点力才能揉搓掉双手表面的脏东西。“洗手时应重点关注大拇指和指尖等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宗志勇表示,市民可以用手掌握住大拇指来回揉搓、指尖在掌心揉搓等方式来清洁上述部位。

外出归家,第一件事是洗手,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那么,宅在家里是否需要洗手呢?对此,宗志勇表示,在触摸口、鼻等易感部位前、吃饭或吃药前、抱孩子或喂孩子饭前一定要洗手。“尤其是在触摸钱币、咳嗽或打喷嚏后更需要认真清洁手部。”宗志勇提醒。

洗完手后怎么做?宗志勇建议,用纸巾代替毛巾擦拭双手更为清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