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亚飞

4月初,2019年成都首届"美丽社区·共建共享"社区微更新创意项目竞赛活动结果揭晓,锦江区锦官驿街道交子社区"坝坝茶广场的蝶变"获得一等奖,东湖街道翡翠城社区"彰显文化创意 打造艺术长廊"获优秀奖。

当城市的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修补发展转变,作为存量修补的重要内容"社区微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成都锦江区对社区内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唤醒社区文化记忆。

两个获奖项目究竟如何变身?记者走入实地探访。

【点位看变】

均隆街坝坝茶广场:

居民全程参与增形象"颜值"厚文化底蕴

交子社区曾经是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币"的发行地,辖区内均隆街129号曾被交子文化浸润,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但随着城市发展,这里却逐渐变得破旧、杂乱,成为城市中心之歌中不太和谐的音符。交子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处房屋修建于解放前,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存在低洼水患、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一到刮风下雨天,这里十来户居民住得提心吊胆,社区工作人员常常半夜到这巡查,以免恶劣天气造成居民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周边居民也常向社区反映,这的环境与我们要建的公园城市相去甚远,希望政府能够改造此地。"

均隆街坝坝茶广场改造后

均隆街坝坝茶广场改造前

根据居民诉求,锦江区借助城市微更新契机对此处进行了改造。在项目改造初期及改造过程中,社区规划师带领党员、居民骨干通过上门走访、坝坝会等方式挖掘和收集本地文化元素、居民诉求及改造意见。不少居民提出,原来的空闲场地由居民自发形成了一个喝茶场所,希望能保留坝坝茶文化,增设公共卫生间。还有居民提出,辖区内有很多老人以及残疾人,希望改造时能增设残障通道。在省建院、文创公司、社区规划师和居民的多方磋商下,将居民合理诉求融入进更新改造方案。不仅设置了亲水外摆茶档、居民活动空间、新增公共卫生间等,提高了空间的实用性;还依托原有传统建筑元素、周边现有建筑格局以及结合夜游锦江项目整体风格,以半围合的方式,通过镂空山墙、仿古四合院、艺术植物、瓦片等形式,还原川西特点的形态和氛围,淋漓尽致的展现四川特色"坝坝茶"文化。

为把均隆街坝坝茶广场运营好,锦江区建立了以街道督察、社区巡查、居民监督、经营者承诺和自查整改的联动管理机制。交子社区联合周边居民成立志愿者队伍随时对坝坝茶消防安全、环境秩序、食品卫生等进行检查劝导和监督。同时,依托该项目运营建立的社区"诚信"微基金,用于坝坝茶广场的后期维修维护、反哺辖区后期微更新项目、帮扶辖区弱势群体、支持社区治理。

东湖艺术长廊:

延展戏剧舞台 桥洞微空间艺术大改造

东湖艺术长廊位于成都东湖当代都市艺术群落核心区域,以长廊的建筑形态连接东湖公园北入口广场与东湖滨河路,全长260米。在改造提升前,其所在的二环路东五段下方12个桥洞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常有"僵尸"车辆停靠,成为卫生死角,导致垃圾滞留、污水积液漫地、道路坑洼不平,安全隐患日益凸显,周边群众颇有怨言,多次向街道、相关部门及社区反映。

东湖艺术长廊改造后

东湖艺术长廊改造前

为此,在"社区微更新"观念指导下,锦江区街道及社区多次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集思广益、问需于民,把群众关注的环境优化治理、文体设施配备作为项目实施的出发点,拟定出项目治理报告,按照生态环境优、艺术氛围浓的思路打造市民休闲空间。

该项目引进了社会企业域上和美,在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下启动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城市桥洞微空间,植入街头艺术装置单体,让艺术长廊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形成"艺术+文化+公园+休闲"的空间美化与业态更新。项目打造完成后,街道及社区征集居民意见形成管理公约,并依托域上和美先锋剧场现有的文化内涵为代表,达成了总体代管运营机制。

作为"域上和美先锋剧场"的戏剧舞台延展地,长廊建成以来,先后举办了纪念中波建交七十周年音乐会、cosplay(动漫角色扮演)、城市定向挑战赛、夜跑、寻宝等活动,数万人到此游玩打卡。街区的艺术联动带动了精彩活动开展,周边居民让欣赏、拍照、打卡...变成了生活日常,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文化有交流的艺术服务格局。

图片:陈玉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