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君

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日前,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提交二审,草案二审稿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增加了相应的文明行为的规定。

疫情期间,戴口罩、分餐制、自觉保持社交距离等不仅是公民当遵守的文明行为规范,也是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现在,北京市拟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患流感戴口罩”作为公民的法定义务规定下来,引起不少关注。

以法规形式,将应对疫情的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保障,强化具体落实,对于将文明行为转化为文明习惯,进而阻断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传染,避免疫情的大规模爆发,无疑会起到重要的法律支撑作用。但事实上,为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此前有的地方也出台过类似的文明行为规范条例,但都很难将条例落到实处,也很难说产生了多少效果  。像诸如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之类做法,从认识上,大多数人都以经知道这是有好处的,但能改变传统习惯将其实行的,仍然只是极少数。

文明行为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和引导。有些不文明行为,人们虽然认识到不对,但一时之间要改过来,在实践中还是很难的。运用法治手段促进文明行为,效果肯定会有的,但也不要指望能立杆见影。还得防止立法本身因过于理想化,以致缺乏可操作性,难以用相应的处罚或者强制措施来作为保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像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之类要求,不妨以上率下,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从各级党政机关做起,引领社会风尚的变革,或许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