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鸣

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三农”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分类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和开放合作、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等五个方面,对四川省2020年全面推进“三农”工作的关键领域和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是四川当前疫情冲击下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纲领性指导文件。应基于这一意见的战略谋划和丰富的工作内容,结合四川当前实际,一方面靶向对标,精准施策,全力以赴完成当务之急的紧迫性重点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基础,瞄准关键,高度重视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任务有效推进。

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两大紧迫性重点工作

如期完成脱贫任务。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目前,我省未摘帽的7个贫困县和剩余贫困人口的87%集中在凉山州,是我省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必须尽锐出战,挂牌作业,全力发起脱贫“总攻”,集中力量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除了必须按期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之外,还应当同时重视解决扶贫工作推进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实现短期政策安排与长期战略谋划并重,聚焦影响稳贫防贫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整和优化。关键是应在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强化贫困农户合作能力、更大力度加强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合作平台、构建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等重要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建立持续性脱贫的长效机制,全面实现我省如期摘帽和稳定脱贫的历史目标。与此同时,还应将相对贫困治理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将脱贫攻坚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延续为乡村振兴的常态化举措,为相对贫困治理工作的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全面补齐小康短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当前,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全省农村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补齐发展短板是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因素。一是狠抓落实。应认真对标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找出影响全面小康的短板弱项,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要明确任务、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重点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短板,确保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二是量力而行。四川在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全面小康水平的地区性和阶段性差异,既不降低小康标准,也不超阶段拔高小康标准。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和财政承受能力,围绕当前阶段全面小康水平的基础标准,精确瞄准,重点突破,首先补齐群众最急最忧最盼解决的短板制约矛盾。三是创新机制。补齐小康短板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制度和机制创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重点是要合理引入市场机制,特别是通过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激励社会资本和各类社会主体有效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高度重视有效推进三大战略性目标任务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冲击下经济下行压力和农产品保供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在全力以赴做好紧迫性重点工作的基础上,我省必须从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的关键作用出发,高度重视三大战略性目标任务的有效推进,为我省“十四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和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全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四川肩负着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艰巨任务,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是我省农业发展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的基本目标。一是有效保障粮食和生猪供给。要加快建立一批现代粮油产业园区,完善粮油稳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粮油产业链加快发展,确保我省主粮基本自足、口粮绝对安全。要进一步加大生猪发展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解决瓶颈性矛盾,多元化培育生猪养殖主体,确保我省生猪产能尽快恢复到常年水平。二是大力建设“10+3”现代农业体系。重点是围绕“10+3”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万亿产业,全面推进产业链建设和实施“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三是重点建设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全面开通生鲜农产品供应绿色通道,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烘干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销地区的全流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四是全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整合涉农支持政策,加大直接用于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增量投入比例,结合新型经营主体生产需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财政贴息、产权抵押融资等手段切实满足新型经营主体投资需求。

全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稳定增收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任务。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实现农民稳定增收更具有稳定社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意义。应主要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通过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二是内外结合稳定农民工转移就业。四川是农民工大省,确保2500多万农民工稳定就业和收入增长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与省外用工企业精准对接,帮助有条件的农民工实现安全、稳定的省外就业;另一方面把农民工省外转移就业困难的挑战转变为解决我省结构性用工短缺矛盾的机遇,通过挖掘省内就业潜力、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平台、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创新农民工劳务合作机制等举措,让更多农民工在省内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加大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农民工常住地失业登记制度,将失业或困难农民工纳入城市低保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城市公共服务范围,对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加大多种形式扶持力度,避免因农民工整体收入降低而导致这些农村群体生活陷入困境。

全力推进农村深化改革。全面提速农村改革步伐,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大限度地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和释放改革红利,是确保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关键。一是强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在进一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土地产权交易服务机制,同时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和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覆盖范围,有效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使之能够成为对接外部发展要素持续流入的重要载体,为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构建新的发展动能。二是强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面推进和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折股量化等基础性改革的基础上,重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构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清晰的产权结构、健全的治理结构,积极探索集体产权赠与继承、扺押融资的纵深性改革,进一步完善集体产权的功能作用,拓展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创新集体经济的多元模式,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强化农村经营方式改革。以支持小农发展提升为重点积极探索入股、联营、托管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通过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保险改革、创新乡村发展人才激励机制等促进农村经营方式变革,稳步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