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袁城霖  文/图/视频

3月30日,达州秦巴老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化超正在为第二天批发1000余只兔子做准备,“估计价格还是6元。”尽管批发价几乎腰斩,但秦巴老农在疫情期间积压的商品兔仍然尚未全部清空。

记者调查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肉兔普遍滞销,价格下滑许多。

近年来,我国肉兔产业持续走高,且四川是全国肉兔生产第一大省。随着疫情形势向好,养殖户如何尽可能挽回损失,未来如何企稳行远?

背景:肉兔养殖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省肉兔养殖户增多,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饲养肉兔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以达州市通川区北山镇洞滩村为例。2017年,该村引进肉兔养殖产业,并带动贫困户养殖。“给每户发放一对种兔,每对种兔每年能繁殖8次,每次繁殖4至5只。商品兔70天左右出栏。”洞滩村第一书记王攀介绍,采取“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目前全村有养殖大户4户、农户30余户,年出栏商品兔8万多只,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多元。

洞滩村8组村民徐光六,2017年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和无息借贷村集体资金共3万多元,修建笼舍养殖肉兔,年出栏2000余只,纯利润6000元以上。

规模扩大的同时,养殖亦更加规范化、自动化。达州市臻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早前养殖规模为1000余只种兔,2017年搬迁新址,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3200平方米的自动化场房。“全封闭式,可人工控制笼舍光照、空气量,以控制兔子发情、产子,同时还修建了尿粪传送带。目前有种兔2000只,年出栏商品兔8万余只。”其负责人何伦海说。

养殖的上下游也逐渐成链。部分企业自建饲料加工厂。研究发现,发酵肉兔尿粪是生产高档猕猴桃、柑和葡萄等水果的优良有机肥。秦巴老农每月产兔粪30多吨,除供给自家种植的1000多亩柑橘外,还以50元/吨的价格贩售给周边的果园。

困境:疫情期间滞销、价格腰斩

秦巴老农饲养有种兔1200只,年出栏商品兔3万余只。“去年活兔批发价9元以上,下半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价格上涨,最高卖到14元。”张化超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餐饮歇业、活禽宰杀叫停、交通管制,兔子卖不出去,存栏积压,“原本一个笼舍关3只兔子,不得已关6只。”

不只是卖不出去,更让张化超揪心的是“只吃不长”。

“商品兔生长周期约为70天,长到5斤左右后吃很多、长得慢,‘料肉比’极高。”张化超告诉记者,疫情期间积压了7000多只兔子,平均每天吃掉3000多元饲料。因为交通管制,饲料运不进来,“担心饲料不够,兔子只喂了七八分饱,有些已经长肥的兔子也饿瘦了。”张化超说,即便这样,不仅年前账上的14万元资金部投入购买饲料,还欠下10多万元。

臻丰公司遭遇的情况类似。3月初,何伦海为清空积压长舒一口气。“虽然6元多一斤,但低价走量,至少不得继续亏损了嘛。”何海伦直言,一个多月时间吃掉30多万元的饲料,亏损20万元。

何伦海的高兴不是没有理由。他算了一笔账:一只兔子长到5斤要吃17至19斤饲料,每斤1.4元,加上电费、人工等成本,成本超过30元,“之后只吃不长,就是无底洞,哪怕2元一斤也要卖。”

彼时,何伦海也坦言:“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商贩通常会优先考虑老客户和大客户,对于小养殖户而言,依旧很困难。”

20多天前,位于通川区安云乡的康健家庭农场,农场主李雪林正在为贩售发愁。“尽管政府部门发放了通行证,但疫情期间餐饮没开门,只能通过零售方式售卖。一天卖几只、十来只。”李雪林苦笑。

未来:肉兔养殖如何企稳行远

对眼前的困难,如何挽回损失?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赖松家认为,在当前售价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保证兔子的基本需要即可,从饲料上减少损失。

同时,应当淘汰年龄较大、繁殖能力差和后代生长能力弱的种兔,加强新种兔的选育,“现阶段肉兔价格低,把好的选育下来留作种兔,既减轻了损失,又为下一步养殖打下基础。”

在产业链方面,赖松家说,兔子属于小家禽,养殖期较短,到了出栏期必须出栏。经过调查,市场上鲜销占比85%至90%,冻兔、深加工比例小,应兴建深加工作坊、冻库,通过延长销售期、改变产品形态,避免单一鲜销以抵御市场价格波动,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当然,这建立在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赖松家补充道。

一些尝试正在铺开。洞滩村利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00万元,新建肉兔深加工产业基地。“未来兔子可卤制、腌制、烟熏、包装车间等。”王攀称,经过测算,深加工后,每只兔子的利润提升5元以上。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晓鸣认为,产业发展要改变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单一主体进入市场成本较高,需要合作、集体行动,比如以合作社、联合社的模式对接市场,提高对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

郭晓鸣同时表示,需要生产主体和政府合作,共同建立稳定的供销市场,发力产销对接和品牌建设。

对于这类疫情造成养殖户损失,郭晓鸣建言,政府应考虑设置政策性保险,特别针对当地主打产业,“如果条件不允许,可考虑对养殖户购买商业保险给予一定补贴,激励他们投保,减轻疫情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