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

2020年伊始,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口罩成为了市场上最紧俏的商品,企业与政府纷纷加码发力,迅速扩大口罩产能,以求尽快缓解“口罩荒”。然而,三月下旬开始,不少药店、超市的货架重新摆上了口罩,价格也颇为亲民;朋友圈、微信群中转卖口罩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一罩难求到供应恢复,再到价格回落,这意味着,国内口罩产能正在加速释放,供需矛盾正在缓解。然而数据显示,由于口罩行业资金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仍有不少中小企业趋之若鹜。截止3月22日,经营范围内带有“口罩”字样的企业高达65811家,其中不少都是近期成立的企业。

当前的口罩供应还处于动态的“紧平衡”状态中,众多的口罩生产企业,也的确缓解了此前紧张的供需。但是,在国内疫情趋缓的大环境下,必须对可能发生的产能过剩有所警惕,避免一拥而上。一旦产能出现绝对过剩的情况,企业将不得不通过“价格战”来换取市场份额,造成“逆淘汰”,倘若任由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不仅对企业百害而无一利,更会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埋下经济运行失序的隐患。

因此,面对疫情这个“黑天鹅”扰动下的口罩等医疗物资市场,越是应当保持理性,不要让问题的“雪球”越滚越大。政府与企业必须未雨绸缪,看远一些,看早一点。一方面,此前政府为了扩大产能而运用的行政手段,必须适时退出,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市场预期和投资决策,让市场回归常态;另一方面,中国的口罩行业,还没有产生如3M、霍尼韦尔这样的品牌和产品,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主动权不大。因此,企业不能只看到短期利益,而盲目扩大生产,必须着眼长远,在全球疫情持续的大环境下,提质升级,树立品牌,在满足内需前提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打造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