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川观调查 | 走出“衰败”命运的小区:“32岁”的80号院如何找回青春?

川报观察记者 张明海

成都枣子巷因枣子树而得名。然而多年城市变迁,一度难见枣子树。

如今,枣子树又回来了。

2019年,在实施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之后,成都市金牛区西安路街道枣子巷13号院的居民们亲手在院子内栽下几株已满4岁的贵妃枣,幸运的话,今年秋天,院内的居民们就可以吃上香甜可口的枣子了。

枣树,对于枣子巷13号院来说,更像是一个生活的隐喻——像枣子一样香甜,这是居民们对美丽宜居生活的期待。

老旧小区改造,带给枣子巷13号院多大的变化?一直在枣子巷13号院居住的70岁居民李长芳的回答,很有意思,她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天天盼着什么时候能拆迁,现在你喊我走我都不想走了。”

改变的不仅仅是枣子树、路面黑化等外观,还有慢慢褪去的“老旧院落惯性”,以及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正慢慢汇集的凝聚力——3月24日,记者来到这里,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熟人院落”怎么改? 由居民们自己来做主

严格意义上,枣子巷13号院算不上是一个小区,而只是一个院落。

“我们这里是成都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的单位宿舍院落,分批修建于1984年至1996年,最老的房子,都有36年了。”枣子巷社区书记陈世蓉告诉记者。

院落不大,五栋房屋,20个单元,271户,建筑面积只有17000平方米。在2018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前,最大的问题是——公共设施陈旧、院内路面坑洼不平、违章搭建、楼道陈旧等。

既然是单位房,也就根本没有物业费的说法。“从来没有交过门卫费、清洁费,这里做清洁的、门口保卫的,都是本单位的职工。”枣子巷社区主任周丽说。

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种老单位性质的院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老职工比较多,观念相对保守,以为只要有单位在,可以等靠要,而单位确实也要管,但是效率和提供的服务相对较低一些。”

这样的情况,在枣子巷社区很普遍:枣子巷社区0.6平方公里的面积,有7412户、22078人,42个院落。“而在社区42个院落中,只有两个是有物业的商品房小区,其余40个都是老旧院落。”周丽告诉记者。

“熟人院落”怎么改?枣子巷社区提出,让居民们自己来做主。

2018年底开始,13号院改造前期工作开始展开。召开家委会,“先自治再整治”,同时组织召开院落坝坝会,提出改造方案和意见,逐户逐户进行征求意见。

枣子巷社区供图

“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征求广大居民意见后,逐级确定施工方案,并张贴到院落每一个楼栋。”陈世蓉告诉记者。

意见统一后,推进速度很快。路面黑化、绿化带重新改造(草坪)、补栽植物、楼道刷新、管网序化……2019年上半年动工,当年国庆节前夕,这一切都迅速得以改造完成。

而伴随这一进程的,是13号院外枣子巷特色街区的打造。2019年底,枣子巷特色街区正式开街,浓浓民国风中,汇集了中医药膳食、药妆、旅游产品、中医药博物馆、名医馆等业态,国货药妆、中医香囊等特色中医药文化文创产品,成为成都著名的中医药文化一条街。

习惯也要跟着改 “熟人社会”更需要现代治理思维

先自治,再整治——这是枣子巷13号院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坚持。

公共部分的“面子工程”整完了,接下来,该是各家遮雨棚、防护栏这样的“里子工程”了。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熟人社会”更需要现代治理,在这一进程中,习惯也要跟着改,要改掉老旧院落的一直以来的“惯性”。

首先,是让居民积极参与进来。在破损雨棚和防护栏的打造中,枣子巷社区坚持“三个出一点”,即:街道出一点、社区出一点、居民出一点。“这也是中央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主要理念之一,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和责任感,居民承担雨棚和防护栏改造提升20%的成本,每家出300-400元左右。”

同时,由家委会组织的自改小组,也在其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开始有了现代社区治理的“感觉”——阳台和防护栏的改造,方案由居民们来定,施工队也是居民商量好后自己出面来聘请。

打造美丽阳台,杂物换鲜花活动也随之展开。“院落里老人很多,阳台上堆的杂物太多了,有些还在阳台上堆积捡拾来的垃圾纸箱木板等,好多杂物都堆放了十多年了,不仅不美观,还有安全隐患。”枣子巷13号院家委会成员丁永群告诉记者。

在社区和家委会的共同努力下,三角梅、绿萝、米兰等耐活、经济、便于打理的鲜花和绿植替代了堆放了多年的阳台上的杂物,老年居民们不仅用不着太多时间和力气打理,阳台之美也得以展露出来,增加了院落的生气。

通过社区指导,院落维修基金也建立起来,“每家也才一两百元”。

“面子”“里子”都有了,大家也变得格外珍惜。伍敏告诉记者,社区里成立了绿化队,自己浇水、每个月大型清扫活动,这些都是自愿自觉开展的活动。

“小区房子也升值了,现在我们这里,都能够卖得到13000元左右每平方米了。”枣子巷13号院居民伍敏告诉记者,“从来没有想到,住了30多年的烂房子,现在住的这么巴适”。

老旧院落活起来 因地制宜来营造社区公共空间

改造提升的步伐,并未停止。

枣子巷13号院的居民们缺少公共空间,于是,居于院子一角,以前遗留的两栋厂房就开始了其更新计划。

“这里本来是安装公司以前的厂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来被改成了职工宿舍,最高峰的时候,两栋房里住了78户、200多号人。”陈世蓉说。

因为年代久远,早在几年前,这里就被鉴定为D级危房,一到夏天下大雨,社区干部就紧张得很。同时,由于是单位宿舍,每家每户没有厕所,70多户人只有一个公厕,居民们居住环境也非常差。

在这两处危房执行完棚户区改造,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们搬出去后,这两栋危房的处置就成了问题。“我们就把它进行改造利用,改造成社区公共空间。”

记者看到,这里有舞蹈室、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会客室等,空间布置清爽而又温馨,这里不仅仅为小院内的居民提供活动场所,还辐射到整个枣子巷社区。“我们本来就参加了社区合唱团,现在有了活动中心了,活动多了,院内更加有生气更热闹了。”伍敏说。

陈世蓉表示,对于这一公共空间,社区正在准备引进社会组织来进行运营,为这里的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比如像茶艺培训、中医养生讲解等。”

老年人当然是关注的重点。丁永群告诉记者,院子内65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差不多200人左右。

院子活起来,才有生气,社区也才会更有凝聚力。“有些还是9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对于这些群体,我们经常组织党员志愿者为他们进行买菜等服务,同时搞一些送饺子等活动,像是今年大年前夕,我们还为老人们送去了热腾腾的饺子。”丁永群说。

枣子巷13号院不是个案。“今年,我们将准备进行42个老旧院落的改造,辐射5728户居民。”金牛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副局长李良智介绍,截至目前该区已改造了374个老旧院落,涉及32178户、近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