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文/图

12月10日,记者从攀枝花市财政局了解到,攀枝花已正式启动政策性肉牛养殖保险试点工作,引导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参加农业保险,通过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保险如何“保”肉牛?

根据方案,攀枝花肉牛养殖保险试点保险品种为肉用牛,包括以生产牛肉为主的黄牛或进口、改良品种的肉牛,重点对符合参保畜龄5周岁以下、当地饲养45天以上的肉牛全部投保,并设置20日疾病观察期。

在保险期间内,由于疾病疫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直接造成保险肉牛死亡,可以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进行赔偿,最高赔偿金额达6000元。

据攀枝花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参保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进行,科学设定5项参保条件。同时,充分运用被保险人银行账户或者“一卡通”财政补贴专户支付赔款,实现“零现金”,对惠农政策、承保情况、理赔结果、服务标准、监管要求实行“五公开”。

此外,对于360元/头的保险费,将进行财政分摊。非扩权县市级财政补贴40%,县(区)财政补贴40%,投保人自筹20%;扩权县财政补贴80%,投保人自筹20%,市级财政按照相关奖补政策给予扩权县财政总保费10%的奖补资金。

方案要求,攀枝花各县(区)于12月31日前完成第一次投保。试点第一年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的肉牛投保数量均不少于1000头。

为何要给肉牛上保险?

在攀枝花,大街小巷能够看到羊肉米线店的身影,消费市场相对稳定,那么肉牛在攀枝花卖得“俏”吗?据攀枝花市畜牧站站长马勇俊介绍,目前,攀枝花全市肉牛养殖量约为88000余头,全部由本地市场消化,“有时还需要从周边的会理市、会东和云南购入,才能满足消费需求。”

既然有消费市场,那么肉牛养殖情况如何?马勇俊告诉记者,目前攀枝花的肉牛大部分由中小型养殖场、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在进行养殖。同时,由于缺乏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大力发展牛羊产业的规划之下,肉牛产业发展并不理想。

“零散养殖户发展肉牛养殖,往往面临比较大的风险。”马勇俊直言,风险管控是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他的说法,在攀枝花一位肉牛养殖户9月18日给当地政府部门的留言中得到印证。

该养殖户称,经常会碰到肉牛意外死亡的情况,“听说有针对生猪的保险,请问有针对肉牛的保险吗?”

当天这名养殖户收到回复,“相关部门正研究针对肉牛的政策性保险产品,涵盖疾病疫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的肉牛死亡情况。为进一步减轻养殖户生产发展压力,各级财政还将补贴部分保费,待产品研究成熟后将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

3个月后,为肉牛养殖户分忧的政策性肉牛养殖保险出炉。“通过保险,不仅希望能够解决养殖户的实际困难,还希望能够带动更多养殖户的积极性,逐步发展标准化大型养殖,引导进行技术推广,实现肉牛产业提质增效。”马勇俊说。

根据方案,开展政策性肉牛养殖保险3年后,将提高攀枝花肉牛养殖规模10%以上,预计肉牛养殖户总体增收3000万元以上,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元至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