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

脱贫攻坚决胜年,恰逢新冠疫情爆发。贫困地区,也存在复工困难。但脱贫是拖不得、等不起的。如何解决当地群众复工、就业难题?近日,四川省发改委印发通知,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领办的合作社组织当地贫困群众组建施工队伍,以工代赈。这一举措不能“釜底抽薪”式解决村民和脱贫项目的复工难题,甚至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能够用好,一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以工代赈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政策,是参与式扶贫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群众自力更生、光荣脱贫的内生动力,也能够让群众在劳动中积累技能。而此次通知鼓励的以工代赈项目,也多集中在农业和扶贫领域。可以说,做好以工代赈项目的初衷,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助力扶贫,解决就业,建设乡村。

但这样的项目并不好做。一方面,在执行层面,既依赖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强大组织力,也依赖贫困户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而另一方面,在审批层面,哪些项目可以纳入以工代赈,以工代赈工程的质量要达到哪些要求,谁来督工,都要予以明确。

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是,在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基础设施保障项目上,我省是鼓励通过以工代赈的。但资金、审批必须要阳光透明。此外,基层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在这些小项目上入门外,也要注意引导基层群众的致富热情,给政策也给些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提升基层组织的协调能力,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我们知道,脱贫攻坚剩的都是“硬骨头”。解决一个就业、激发一点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在整个脱贫历程上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这样让当地群众当地就业、共同建设家乡的项目能多一些,这样激发内生动力的举措能够多一些、实一点,一样能为脱贫致富乃至乡村振兴做贡献。毕竟,想要走得长远,当地基层和群众迟早要成为主人翁。现阶段,对他们多一些引导耐心和信心,多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做的岗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