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一

近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江油市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名人纪录片《李白》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四川卫视播出,引起广泛热议。《李白》共分为四集,通过沉浸式的场景叙事,完美融合现代CG特效技术,将李白传奇与坎坷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让观众在千年后近距离地感受“谪仙”的诗酒人生。

李白生于长安元年(701年)2月8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曾有过争议。有学者认为李白出生于碎叶城(唐属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有野史称,其六世祖为李建成后人,“玄武门之变”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流放至碎叶。李白出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在唐剑南道绵州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记载:“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说明李白生于蜀、长于蜀,李白是其父李客逃回蜀中恢复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太白”正是根据这一梦境而得。《草堂集序》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可靠史料,因其内容出自李白口述而非道听途说。范传正与李白有通家之好,李白病逝后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并亲撰 《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碑文。

李客在西域时经过商,给了李白优渥的成长环境。但年幼的李白贪玩好耍,并不好学,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有记载:“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做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通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教育点化后,李白开始发奋读书,他的才华和天赋也日渐显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李白15岁时,其诗作便得到了当时的文人雅士和社会名流的推崇。18岁时,李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拜杰出的纵横家赵蕤为师,后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并称唐代“蜀中二杰”。除了习文,李白还尚武,他的剑法师从官至左金吾大将军的裴旻。裴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誉为“剑圣”的人,其剑舞和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并称“唐代三绝”。

李白既热爱诗和远方,也追逐政治理想。并非李白恃才傲物,而不屑参加考试。《唐六典》中明文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即犯过法和位于士农工商末流的工商之子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纵使李白天才放逸,但由于他的商贾出身,祖上又曾被流放,李白哪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在古代,如果无法参加科举,还有一种得到功名的机会,那便是干谒。

李白20岁时初写《大猎赋》,他找到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颋,希望被举荐于唐玄宗,却遭到婉拒。而与李白同年生的王维当年高中进士,在朝中任太乐丞。李白并没有因此灰心,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24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次年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游渝州谒见渝州刺史李邕时,因不拘俗礼,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李白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极其不满,在临别时写下《上李邕》一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全诗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李白以大鹏自比,直抒凌云壮志之气和用世之心,体现了他勇于追求理想、不畏流俗的高洁品格。

天宝元年(742年),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虽半生受挫、混迹市井,仍不忘追求政治理想的初心,自比名相管仲、晏婴和姜尚,终于在元丹丘、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联合推荐下被唐玄宗下诏进京。李白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一首激情洋溢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进宫朝见那天,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唐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唐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李白虽进入了翰林院,可实际上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他想为国家社稷建言献策,但皇帝只是欣赏他的才华,只让他用诗文来润色点缀大唐的盛世繁华,这和李白远大的政治理想抱负相差甚远。

受制于自由和仕途的羁绊,李白在宫中的日子并不快乐。唐玄宗与杨玉环兴庆池赏牡丹时,李白奉命即兴写下《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唐玄宗十分满意,甚至亲自吹起玉笛伴奏。宫廷权贵们难掩艳羡,各种排挤李白。“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等诗句,皆是李白对宫廷生活的厌倦和不满。李白放荡不羁,终日酗酒,无视权贵,招人谗言,最终导致天宝三载(744年),被唐玄宗“赐金还山”。

离开朝廷后,李白和贺知章、李适之等人成日饮酒作诗,并称“酒中八仙”。44岁的李白成了道士,游历了众多名山大川,却始终割舍不了政治理想,《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均多次表达过他对社稷的牵挂、国事的担忧,以及对时局的不安。

“安史之乱”爆发后,57岁的李白为了建功报国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成为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戎幕。永王兵败,李白在浔阳获罪入狱,后被宋若思、崔涣营救,在军中写诗,后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两年后,关中大旱天下大赦,李白重获自由,惊喜交加,写下《早发白帝城》。上元三年(762年),从没忘记政治理想的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主动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后因病重中途折回。在病榻上,李白写下《临终歌》,他再次自比大鹏,浩叹一生壮志未酬,悲其才未尽其用。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给后世留下的是激荡千秋万世的谪仙遗风。

纵观李白的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一诗一剑走江湖,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把苦难磨成了诗,用浪漫的情怀和永不言弃的乐观精神,执着地追求远大的政治理想,时而隐居念苍生,时而出世求天下,历经沧桑初心不改,饱经风霜本色依旧。诚如余光中先生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作者简介:

李木一,四川平武人,1991年5月生,现供职于四川省平武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