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熊筱伟

时值年末,区域间人才争夺愈发激烈。根据公开报道,仅11月以来全国就有南京、武汉、成都高新等9地发布了人才新政。

如何能在人才争夺战中占据优势?除了真金白银“给政策”,还有没有其他策略?近日安邦智库(ANBOUND)全球项目主管王怡从“给环境”角度,为成都提供了一种差异化的竞争思路。

这里的“环境”,首先是指人居环境。在她看来,未来成都在产业和科技方面能否取得更佳成绩,关键要看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定居。而人才引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以及持续改进,“也就是说,成都的人居环境只有达到并且维持相当高水准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赢得高科技人才的青睐,赢得高等级、高水准科研机构的进驻和发展。”

至于如何提升人居环境,王怡认为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迭代非常重要。以正在建设中的成都未来科技城为例,它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就不能再重复以往“城市化+房地产+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世界一流的科学城,基本按照“科学+城市+产业+生态”的布局规划,不仅考虑工程建设等“硬条件”,更注重社区和公共空间构建人居环境的基本便利。

在王怡看来,创造和设计有利于人际交流、凝聚思想的公共空间,这是现代人才尤其是年轻群体所必须的人居特点。她特别提到了安邦所倡导和推动的城市发展理论,强调步行者优先(POD)的城市特色,就是遵循上述原则的一个思路。“成都有良好消费文化、消费条件和产业基础,怎么利用好这些优势,实现城市发展模式迭代,需要政府更多的思考。”

这里的“环境”,也指开放环境。王怡认为对未来型的科技产业和科技人才来说,开放性的环境极其重要。成都应向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开放性,从而推动成都走向“开放城市”。

具体怎么干?王怡认为需要和国家战略相结合。她特别提到2020年之后,中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已经出现巨大的改变,中国必须寻求新的地缘战略解决方案。在现实环境下,有两大战略尤其值得关注:一个是在高标准环保的基础上,大规模重启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重点推动长江经济带西端的经济发展,使之沿着长江经济带构建一个东西平衡的经济空间,以此对冲外部环境巨变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另一个则是“一带一路”,通过和沿线国家、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关系,从而进入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更充分挖掘跨国合作潜能。

具体到成都,王怡特别强调面向东盟的南向开放。安邦智库2012年就在马来西亚成立了研究分支机构,对东盟进行过深入研究。其明确提出未来东盟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价值都在上升,发展巩固与东盟的关系,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地缘战略之一。在此背景下,王怡认为成都拥有优秀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应着力深化区域合作,力求成为“一带一路”南向发展的战略支点。具体而言可推动开放平台的建设,帮助更多本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她建议成都乃至四川可以借鉴江苏等先行者经验,甚至可以积极和沿海省市携手,共同推动企业“走出去”,从而为成都本土产业发展和人才招引提供一个更开放、多样和活跃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