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改造后的滨江大道张瀚誉/摄

南充滨江吊脚楼朱兴弟/供图

吊脚楼临江一面朱兴弟/供图

顺庆区的兴顺街曾经就在嘉陵江边,2000年随着城市改造,兴顺街成为了滨江大道的一部分。近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过去,由于毗邻码头,兴顺街上极其热闹,是主城区内药材销售的集散地,街边立林的吊脚楼更是嘉陵江畔的一幕特色景象。

Part1嘉陵江边吊脚楼

上周末晚7点,家住顺庆区红光路的市民沈易出门遛弯,他沿着滨江大道一路前行,走到了下中坝嘉陵江大桥上,倚靠护栏感受着微冷河风轻轻吹过,桥下滨江大道的繁华夜景尽收眼底,他的思绪也飘回到几十年前。“那时这里叫兴顺街,大概位置就在现在滨江中路三段到滨江中路四段这一段。”沈易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和家人就住在兴顺街一栋临江的吊脚楼中。

说起吊脚楼,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山寨民居,那种地基不直接建在地面上,而是靠木柱石柱支撑,四面悬空,仅靠竹梯或木梯上下而进出的全吊脚楼。“当时南充就有很多吊脚楼,我还记得小时候兴顺街江边就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吊脚楼,不过这里的吊脚楼和其他地方的吊脚楼不一样。”沈易说,兴顺街上的吊脚楼大多是依靠嘉陵江河岸顺坡而建,吊脚楼的一面与地面相连,其他三面悬空。其格局一般是一通三间,堂屋(即客厅)临街,歇屋(即卧室)居中,灶屋(即厨房)临江。除堂屋与其他地面房屋没有多大差异外,歇屋与灶屋的地面均由木板铺成。灶屋的木板地面开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矩形洞口,用短木梯与河岸的石梯相连,一直延伸到嘉陵江边。供房主进出到嘉陵江边挑水用。到夜晚,房主将洞口一盖,用锁或插销将盖板固定,家中便万无一失了。

“在灶屋临江一面的墙壁上,一般都开有一扇小窗。早上起来,用一根小木棍将窗户支撑起来,一是用来采光,二是可凭窗眺望江中的景物。真可谓举手推开窗前水,抬眼观尽江中舟。”沈易告诉记者,他还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佳节举行龙舟赛时,便会和家人在吊脚楼的灶屋里,兴致勃勃地挤在小窗前,一边吃着盐蛋啃着粽子,一边乐不可支地看着嘉陵江中龙舟赛的精彩场面和抢鸭子的风趣情景,不时发出一阵阵童年无忧无虑的笑声。

Part2商贩们吆喝“买药蚊烟”

沈易介绍,兴顺街就在嘉陵

江畔,又毗邻码头,当时整条街道很热闹,每天街上充斥着各种商贩的叫卖声,其中有一种商贩让他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卖药蚊烟的商贩,这些商贩游走在兴顺街上,虽然都是呼喊着‘买药蚊烟’,但是不同的商贩呼喊‘买药蚊烟’的语气、音调均不相同。有一种是突出‘买’字,音调特高,尾音拖得很长,‘买--药蚊烟’;另一种是突出‘药’字,‘买药--蚊烟’;还有的注重尾音,烟字带鼻音且拖得很长’买药蚊烟--’余音绕梁,久久不绝。”沈易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一群小朋友总喜欢跟在药蚊烟商贩的周围,学着他们呼喊的语调跟着一起喊,特别有意思。

据《顺庆掌故》记载,南充人

夏季有纳凉的习惯,每到7、8月间,白天赤日炎炎,晚上暑气逼人。一到傍晚,无论城区乡镇的大街小巷,屋檐下摆满竹椅门板、凉棍和马架子。夏天的蚊子令人讨厌。由于暑热,人们穿着少,就免不了遭蚊虫的袭扰、叮咬。人们抵御之法是用扇子驱赶和烟熏。乡下人好办,割一堆杂草,部分晒干,部分半干,傍晚时在院坝里点个火堆,面上压些未干的杂草,即刻白烟缕缕,人们便可在这烟的保护下安然乘凉。而城里居住集中,旧时房屋低矮,多为木质结构,一则烧烟堆不安全,再者也难于弄到那些生烟的杂草。于是,乡下孩子就有了割青蒿、扎蚊烟这一挣钱的门道。盛夏,农家孩子把野外青蒿割回、晒干,再用细竹篾

捆扎成直径十公分左右,长约一米五至两米的圆把,称为“蚊烟”,一到下午便背到兴顺街上叫卖。这样的蚊烟一般不起明火。一把“蚊烟”可用一个通夜。后来又有了城里人用“锯木面”制作的“蚊烟”。

“开初的蚊烟不带药,那烟也

可驱走蚊子。久而久之,蚊子有了抵抗力,只靠烟雾熏不走蚊子了,于是便有人在木屑中加人硫磺粉、‘六六’粉等各类杀虫药物,故名‘药蚊烟’。”

Part3老医馆让人记忆深刻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兴顺街是临江老街紧靠码头,中药材生意颇为兴隆。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兴顺街上开得最多的就是医馆药铺。当时,这些医馆药铺都是制药、售药和看病一条龙服务,有的医馆还为药商提

供交易和食宿,而在这些医馆中最有名气的,是一个叫“积善”的医馆。

积善医馆的坐堂医生叫陈纯一,他出身贫寒,从小随擅长外科的父亲行医。成年后,又拜南充当地名医刘福田为师,研习内科。因其勤奋,很快掌握了一手好医术。医技精湛,加之为人忠厚,找他看病的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随之大增,后来积善医馆聘他坐诊。坐诊期间,陈纯一苦研医理,不少中医的经典他都能倒背如流,并有“医古文活词典”之称,故而积善医馆门庭若市。

而今,兴顺老街早已不在,街上大大小小的医馆药铺或关门或改名搬迁,但那些悬壶济世的场所,成为了今天老南充人记忆深处抹不去的回忆。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