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钟振宇

提到针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将几厘米长的毫针刺入人体肌肉。其实,临床上还有很多浅表刺激的的针灸疗法,它们源于古代的“毛刺”法、“半刺”法等,历经千年传承至今。“皮内针”就是其中的一种。

连日来,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日本清铃株式会社共同捐赠的11万支针灸皮内针,陆续送抵湖北多所医院,供一线医护人员治疗使用,发挥中医针灸在抗击疫情中“扶正祛邪”作用。

面对“凶恶”的病毒,这种长仅1毫米多的针具将如何发挥作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针灸专家为我们进行了解读。

●长度仅1毫米上下,贴压入皮肤后长时刺激穴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在治疗和预防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针灸、推拿、养生功法等都展示了独特的功效。

自古以来,针灸预防和治疗瘟疫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理论完备、方法独特的治疗体系。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反馈,在病人救治过程中,耳穴按压、穴位注射、灸法等针灸治疗方法都发挥了积极的效果。此次,用“短小”的皮内针参与战“疫”,也是基于其便于操作且作用时间长,避免了使用长针进行针刺操作给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带来操作不便。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曾芳说,皮内针疗法也叫“埋针法”,是将颗粒型或者揿钉型皮内针埋藏于穴位皮下,留置一段时间,利用其对穴位持续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可以说,皮内针疗法是古代浅刺法与留针术相结合的产物,对慢性疾病患者、年老体弱者和不便于每天到医院就诊者尤为适宜,在临床有广泛的运用。在治疗中,医生将患者不同情况,将皮内针固定于不同穴位,时间2至3天不等,以起到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

曾芳还告诉记者,目前使用较多的皮内针是揿钉型皮内针,也叫“揿针”。这种长度仅为0.3毫米-1.5毫米的皮内针,针身短小纤细,刺入深度有限,操作简单,便于疫情期间一线医务工作者操作治疗。

●健康人群也可居家自行操作 提升免疫力

为给予前线战斗的医务人员更多的中医药支持,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皮内针操作国家标准的起草者余曙光教授带领的中国针灸学会皮内针专业委员会迅速启动,与天津中医药大学郭义教授带领的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齐心协力,共同制定了《皮内针预防和辅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南。

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日本清铃株式会社还共同向湖北一线捐赠价值140多万元的皮内针。截至目前,三批11万支皮内针和300册专用操作手册已陆续送抵湖北多所医院,供一线供医护人员治疗使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中医力量。

据悉,据悉,受援助单位收到这批物资后,已将皮内针用于新冠肺炎患者辅助治疗,目前正在密切关注其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揿针的外观就像图钉,在进针刺入皮肤后,可粘贴固定在皮肤上,因其针身短小纤细,并不影响埋针部位的肢体活动,使用者还可自行用手垂直按压埋针点以加强刺激。曾芳说,“除了患者、医学观察者,健康人群正确辨别穴位后,也可以居家操作,提升自身免疫力以抵御病毒。”

●链接:预防及治疗应如何选穴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乏力、干咳、胸闷、重则咳喘、憋气等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寒湿郁肺、疫毒闭肺、内闭外脱以及肺脾气虚的证侯演变特点,《皮内针预防和辅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南提出预防和治疗干预意见:

——居家预防期:扶正固本,调节机体免疫

穴位:体穴:足三里、合谷、中府、膻中、肺俞

耳穴:内分泌、肺、肝、脾

——确诊病例之轻型:固护正气、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体穴:肺俞、中府、尺泽、大肠俞、大椎、合谷、阴陵泉

耳穴:交感、大肠、肺、脾、胃、内分泌

——确诊病例之重症:扶正为主,驱邪为辅

体穴:肺俞、云门、大肠俞、足三里、膻中、膏肓

耳穴:内分泌、交感、大肠、肺、脾、胃、肾上腺

——恢复期:补肺健脾益气

体穴:肺俞、脾俞、足三里、膻中

耳穴:内分泌、肺、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