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滚滚岷江水,千秋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郡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如今,经过2277年岁月洗礼,都江堰灌区已成长为保障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活、生产、生态等综合供水的全国第一大灌区。

润泽天府两千载,归来仍是少年。11月26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让都江堰水利工程再获关注。与此同时,当天启动的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三年行动,也开启了都江堰灌区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看背景

建设灌区榜样,既是时代课题又有现实需要

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母亲河,也是都江堰灌区的最主要水源。每年春夏两季,上游高山融雪和丰沛降雨给岷江带来浩大的水流。

李冰筑都江堰时,一定想不到2200多年后,岷江之水所到之处,已发展成为灌面超一千万亩、受益人口达数千万的特大型灌区。

“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达到1130万亩,承担着为成都平原经济区7市40县(市、区)2500万人口提供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重任。”四川省水利厅厅长郭亨孝介绍,都江堰灌区以不到全省1/18的幅员面积贡献了超过全省1/3以上的国民经济总产值。

四川大学教授周新志表示,随着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灌区工程保障和供水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另一方面,都江堰灌区目前也面临水资源短缺、发展新动能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灌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明确改革目标。

“倘若再延续传统治理惯性,重复原有的简单再生产模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需求。”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主任朱泽华表示,只有全面推进灌区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推进大发展、推动大突破”,方能重新找准都江堰在新时期的角色定位。

因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都江堰灌区面临的时代课题,又有现实的迫切需要。

看纲领

围绕五大板块,实施灌区榜样建设十大重点行动

今年5月13日,四川省水利厅党组提出了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内“把都江堰灌区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的明确要求。

这就为都江堰灌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过去很长时间,都江堰灌区由原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东风渠管理处、外江管理处等8个单位共同管理,经过多年实践,分散管理的灌区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要求。

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的成立,让都江堰灌区结束了长达43年的分散管理体制,构建起了灌区一体化管理新格局,实现了从“九龙治水”向“一龙管水”的历史性转变,对灌区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建设、管理、运行、调度,必将大大提升灌区高效管理服务能力。

当前,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正在加紧制定和完善《都江堰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围绕工程、管理、科技、文化、人才等五大板块,实施灌区榜样建设十大重点行动,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服务功能大提升、重点工作出亮点。

“在都江堰灌区推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三年行动,旨在全面推进都江堰灌区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平原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郭亨孝说。

看机遇

引大济岷将为灌区补充新水源、注入新活力

就在一个月前,好消息传来。

10月27-29日,水利部水规总院在北京组织召开引大济岷工程规模与总体布置专题报告技术讨论会议,经过近3天的深入讨论交流,引大济岷工程引水水源点及引水总干线方案基本敲定。

作为都江堰的开源工程,引大济岷将为都江堰灌区补充新水源、注入新活力。

四川省水利厅引大济岷工程推进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开勇介绍,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可以有效发挥都江堰灌区现有成熟的水网渠系丰枯调节功能,统筹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剂,充分保障灌区供水,促进灌区全域均衡受益,为灌区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水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通过外树精气神,内重工程建设管理,突出灌区供水核心,确保都江堰的根与魂——聚焦供水安全,推动水资源配合更加科学高效;聚焦防汛安全,推动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聚焦生态安全,推动环境保护更加有力有效;聚焦运行安全,推动基础设施管护更加规范有序。

据了解,目前《都江堰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三年行动方案》正在加紧完善中,未来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内部运行模式,全面实现灌区信息化、智能化及内部管理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图片由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