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刘志杰


“双十一”结束一周了,但是负面舆情却没消停,尤其是巴黎欧莱雅因面膜差价事件遭消费者投诉、头部主播封杀的消息,生生上演成了一场“年度大戏”。尽管在一致声讨中,欧莱雅道歉并承诺以优惠券形式补偿消费者,但这件事还没有、也不能这么简单过去。

“双十一”预售宣传时口口声声喊着的“全年最大力度”,转眼却在自家直播间“暗度陈仓”,429变257,那些辛辛苦苦研究规则、熬夜蹲守直播间的消费者哪个不憋屈?这件事到底谁该负责,总要有个说法。但目前,舆论却陷入两个困境。一方面,“全年最大力度”却没说是“最低价”,是否涉嫌虚假宣传?这种鸡贼的“话术套路”很可能消费者维权受阻。另一方面,“头部主播涉嫌垄断价格”的话题,也突然热了起来,不少人开始争论李佳琦和薇娅的流量是否堵上了品牌的活路。

以上问题都很重要,但这是两个问题。眼下最该搞清楚的,首先就是套路消费者,算不算违约,需不需要付出代价?要知道,“促销价格被指套路太多”也是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今年“双十一”投诉最多的问题,在虚假宣传和营销玩法、违约和“愿赌服输”之间的“套路”,已经严重影响市场规则了,这个问题很重要。

回看欧莱雅这次的套路策略,虽然“全年最大力度”不是“全年最低价”,话没说死,但大前提没变:就是品牌是顶着“优惠”旗号,才能借到“双十一”以及头部主播的流量,才能在“双十一”销量攀升。可见,“优惠”是“双十一”中一切营销手段的大前提。结果消费者下单了,商家却亲手毁掉了这个大前提,这算不算过河拆桥?这难道还能算信守承诺?纵然宣传话术想绕着弯摆脱责任,但不守信用是不可能逃过消费者敏锐眼光的。应该明确,谁拿消费者当“韭菜”,谁就要付出代价。用规则为消费者解套,才能让市场恢复秩序和生机。未来,进一步明确电商促销的规范,恐怕也将是进入拐点的“双十一”最该解决的问题。